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

文章主题:饮食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5-06 19:04:24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优选,我国劳动人民选择了以植物性原料为主体的膳食结构,《黄帝内经》这本书系统阐述了这套理论。

《黄帝内经》书中将食物区别为谷、果、畜、菜四大类,即所谓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谷指黍、稷、稻、麦、菽,五果指桃、李、杏、枣、栗,五畜指牛、羊、犬、豕、鸡,五菜指葵、藿、葱、韭、薤。

这里所说的“五”,其实是泛指,不一定指的就是五种。这四大类食物在饮食中所占的比重和作用,古人也说得很清楚,即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就是说,以五谷为主食,以果、畜、菜作为补充。

这样的饮食结构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食物资源的实际,表现出东方饮食结构的鲜明特点。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

直到今天,中国绝大部分人的食物结构仍然是这样一个固定模式,这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人对五谷的偏爱,也得力于对自然的长期观察与总结,他们认为,人类智慧之所以超于一切动物之上,就是因为以五谷为主食,这样的认识,即使用今天的营养观念看,也是合理的。

主食、副食、零食分开,是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又一特点。每日三餐中,主食(即米、面制品)约占60—70%,副食即菜肴,约占25—30%,“看菜吃饭”,几乎是所有人用餐的准则。零食包括小吃、糕点、糖果、炒货、饮料等,约占5—10%。这种“三分法”的饮食结构特点,几乎成了除几个少数民族之外所有中国人的饮食模式。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