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是宋代广大美食爱好者餐桌上的常客

文章主题:饮食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8 21:11:14

宋代有谚曰:“巧息(媳)妇做不得没面博饪。”其意等同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面食已经成为重要的主食了。

说起来,坊间还流传着一则轶事,《霏雪集》有载:“高宗时,饔人(也就是厨师)瀹馄饨不熟,下大理寺。”厨师因为没把馄饨煮熟,被送到大理寺问罪。出了这事儿之后,有俩嘴欠且心中有丘壑的俳优在台上逗趣:“优人扮两士人相遇各问年,一曰甲子生,一曰丙子生,优人告曰:‘此二人皆合下大理。’问其故,曰:‘夹子(也就是饺子)饼子皆生,与馄饨不熟同罪。’上大笑,为赦饔人。”

从这则轶事我们可以看出,饼和饺子馄饨一定都是高宗经常食用的,否则也不会被俳优这么信手拈来的当做笑话讲出来。

宋庄绰的《鸡肋编》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楚州有卖鱼人姓孙,颇前知人灾福,时呼孙卖鱼。宣和间,上皇闻之,召至京师,馆于宝篆宫道院。一日,怀蒸饼一枚,坐一小殿中。已而上皇驾至,遍诣诸殿烧香,末乃至小殿。时日高,拜跪既久,上觉微馁。孙见之,即出怀中蒸饼云:‘可以点心。’上皇虽讶其异,然未肯接。孙云:‘后来此亦难得食也。’时莫悟其言。明年遂有沙漠之行,人始解其识。”

孙卖鱼向徽宗皇帝呈上蒸饼曰可以充饥,徽宗皇帝并没有表现出对蒸饼的少见多怪,可见此时蒸饼这类的面食不只流行在市井,大概连皇帝也时不时要吃上几顿。

饼这种食物不只流行在凡间俗世中,连志怪的世界都有它们的身影。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有这么一则“夜作煎饼,多招鬼神”的故事,说的是“有儒生出通衢,有云:昨夜崇福院僧作煎饼、肉羹,被我番其鼎器,其肉羹和灰埋花栏中。又一鬼于人家不得煎饼,推其小婢落火。复一鬼至,云:‘我能医火烧疮,尔但与我煎饼。’因教之。有姬夜作煎饼,窗中忽露一青手,遗饼而没。”

那时的鬼怪简直是专精恶作剧的,要么就将僧人做的饼和肉羹埋到花圃里,要么就是因为人家不给他饼就把小婢女推到火里,再用医治烧伤的方子去换饼吃。看来不只是人,连那鬼也免不了嘴馋那些香喷喷的煎饼。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