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城是如何设计的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0 21:01:50

明成祖于永乐四年(1406年)起,开始为迁都北京作准备,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明成祖派大臣到全国各地采木备料、征调工匠、疏通运河、南粮北运。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大规模兴建宫城,三年后,基本竣工。

明朝北京城图

同元大都相比,新建的北京城把全城的中心线向东移了约150米,作为全城的中轴线。新建的宫城紫禁城稍向南移。紫禁城南面正中的午门和北面正中的玄武门,以及城内的主要宫殿,一律居中建造在这条中轴线上,以体现帝王是天下权力的中心。

在紫禁城和皇城之间、中轴线左右两旁,分别建筑了太庙和社稷坛,仍然保持“左祖右社”的制度。在社稷坛以西,开凿了南海,扩大了皇城中的水面。在紫禁城北的中轴线上,堆筑了景山。它被看做是“镇山”,以此象征着前朝的彻底灭亡和本王朝的长治久安。在景山北面中轴线的顶点上,建筑了钟楼、鼓楼。在正阳门外以南的东西两侧对称的位置上,分别建造了天坛和地坛。

明朝北京城

改建的北京城,城墙全部用砖砌,周长为20千米。16世纪中叶,明王朝为了加强防守,准备在城的四周再做一圈防御性的外城。后因财政困难,只完成了南部外城,使整个北京城形成了一个凸字形。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

科学家们利用遥感技术拍摄了全北京城的鸟瞰照片后,结合史料发现,明代北京城的设计建造呈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衔山环水,蔚为奇观。

北京的“双龙”中,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坛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的九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8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颗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