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与辛亥革命前后基层社会的变动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1-28 18:48:12

清朝末年,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风雨飘摇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从理论和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和社会近代化的新政,然而对基层的老百姓来说,新政除了极大地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之外,并无任何实惠可言。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令他们不堪重负,蜂起抗争。

在此背景下,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震撼了整个神州大地,革命之火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每一个地方。统治了中国260余年的满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从而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个新的时代—一民主共和时代。

剪辫

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它对中国社会政治的近代化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巨大。然而这种巨大的影响却基本局限在社会上层,在基层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农村社会,这场伟大的革命所带来的变化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革命爆发后,不少乡村不再像过去那样平静了,一些乡绅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各地纷纷易帜(即改变旗号),满清的官太爷也都被民国的“公仆”取代了。

但过了些日子后人们便发现,名称虽是换了,可掌权的还是那些地主老爷,绅士和财主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神气。男人的辫子慢慢地少了,女人开始改穿长裤,洋布、洋伞等洋货在市场上一天天增多了,各种学堂也更多地在各地建立起来。

然而,这些变化对劳动人民来说似乎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总统与皇帝、县太爷与县知事也没什么根本的区别,重要的是,老百姓企盼得到土地和减免税收的愿望最终彻底落空了,基层社会土地占有关系并没有任何改变,富人照旧富,穷人一样穷,而且在革命之初各地一度予以免除和减轻的捐税,不久以后也由袁世凯政府通令“迅速恢复”,并将“新税一一进行”。各地因为增加了军费开支,老百姓的负担也就变得更加沉重。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