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的坏处,恼怒生气是养生大忌(2)

文章主题:养生科学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6-16 13:58:51

《儒门事亲》说:“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食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目暴盲,耳暴闭,筋解,发于外为疽痛。”

《类证制裁》记载因怒气伤肝而引发的疾病有三十多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怒对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①大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心跳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可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卒中。②大怒时,胃黏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减弱,食欲减退,消化功能降低,极易诱发胃溃疡。③大怒时,引起激素分泌紊乱,造成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会导致糖尿病和月经失调。④大怒时,致大脑与神经高度兴奋,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阻滞,皮肤氧的供应减少,久之,皮肤会变得干燥、萎缩起皱、枯老失泽、紫色发黑。因此有学者说,大怒一次无异于遭受一次重大创伤或打击,而经常发怒生气的人则会生病、早衰或早亡。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生气发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特殊装置水的容器里,让人的呼气通过容器里的水并收集起来。结果表明,心平气和的人所呼到水里的气,水仍然清澈而透明。而生气暴怒的人所呼到永里的气,水便发生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得到的这种“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便因此而死亡。因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会耗费人体精力,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具有毒性。这位生理学家告诫人们:“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很难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所以,人尽量不要生气。”

(4)制怒的方法。看来,制怒不仅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更为养生保健所必需。人们应掌握以下几种制怒的方法:①明智选择法。正当发怒时,内心告诫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千万不能冲动,要制怒。②有意躲避法。远离惹是生非之地。③注意转移法。即将要生气发怒之时,尽快离开此地,或去散步,或去读书,或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以求解脱。④能量发泄法。每当遇到生气发怒之事而忍而未发,觉得自己太委屈,太憋气时,可到无人之处大叫一阵,大哭一场;或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使积压在心中的怒气得以舒泄缓解。⑤饮食调理法。医学家们发现,爱动怒生气的人与身体缺钙有关。因此,平时可常食用些含钙质多的食品。

(5)执守太和。上述几条制怒方法只是权宜之计,最要紧的一点是平时要自觉加强德性的修养,使中和之气常占据着自己的心胸,怒气便无由而生。

太和又称作中和。北宋张载用此来形容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他在《正蒙•太和》中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姻媪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执守太和,便能对一切容易掀动“七情”之事顺以应之,人常和悦,便可心气冲和而五脏安。古人养生特别看重“执守太和”。有词为证:“执守太和,浩然正气生;失守太和,浩然正气去。执守太和,阴平阳秘;失去太和,真元耗散。太和之气寓于天地之间,养生修道,执守太和;七情不生,六淫不感。返老还童,寿命齐天。”有了执守太和的修养,便有了遇事不怒的心性,能使人在生活、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明智地泰然处之。实践证实,执守太和、遇事不怒,可使人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身心健康。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