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社会百科 >

哈萨克族毡房介绍

文章主题:社会百科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4-14 21:26:47

由于新疆牧场大多为高山草场,所以牧民在放牧时,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的情况而不断迁徙。哈萨克族人为适应游牧生活,创造了毡房这种便于游牧迁徙的活动房子,被称为“马背上的房子”。早在西汉时,远嫁到乌孙的细君公主就说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穹庐就是指毡房。除毡房外,哈萨克族在长达近半年的冬季不住毡房而住土屋或木屋。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夏、秋季住的流动式住宅;另一类是冬季住的土木类住宅。流动式住宅包括阔斯和毡房,土木类民居包括木结构住宅、石块住宅、生土住宅。

毡房哈萨克语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内又布置得十分讲究,故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

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庐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栅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宽限栅栏,称为“风眼”,稀疏轻便;另一种称网眼栅栏,格眼较密,结实坚固,虽然较笨重,却经得起风吹雨打。这两种栅栏都是用细红柳木杆横竖交错形成菱形,交错处用牛皮绳扎紧,搬时可收拢。每块栅栏宽3.2~3.5米,高1.5一1.7米。栅栏的围墙外围上一层毛线编织的芨芨草帘。这种芨芨草长短粗细一致,每根都用红、黄、绿、白、黑等彩色毛线编成和谐的图案,使毡房美观漂亮。一座毡房几乎要用上千根芨芨草,把它编织起来,然后在墙篱外面用毛绳拦腰扎紧。扎围墙的主带(毛绳)是用染成黑、红、蓝、黄、绿色的毛绒编成的,既能保护围墙和房杆不受损坏,又能使毡房更加美观。

一般四面围墙的毡房,有房杆65根左右,木圈顶有65个洞眼,8块围墙的毡房则有房杆90根左右。房杆也由红柳木做成,长约3—3.2米。靠毡房墙篱一头弯曲呈方形,这是与蒙古族的毡房主要不同处。房杆下端有1米多长的细毛绳捆在房墙上,顶端笔直光滑细圆,插入直径1米左右的圆形圈顶眼内,形成穹形。圆形圈顶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它是用三截弧形的木头加工做成的圆形,接头处用牛皮包扎,上面打洞眼,作穿房杆用。还有的用4根(或6根)圆细木交叉窝成半圆形,嵌在圆形木圈顶上,呈锅底朝天形。将毡房屋架搭好、栅栏围墙外的芨芨草帘围好后,再围毡,撑杆上围篷毡,顶部中央开一直径30厘米左右的天窗,上安一活动毡盖,白天通风,接收阳光及排除屋内炊烟,夜间和雨雪天盖上。最后用毛绳在外面拦腰扎紧。所有围毡、篷毡和顶毡都是用羊毛擀制成的,边上系有联结固定的绳索。毡房门较小,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一般高1. 5米,宽0. 8米,离地面较高,以避积雪、防严寒。门多开向东南,以避北风。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编织的夹有•层花毡的门帘,冬春天放下门帘挡风雪,夏天卷起,通风凉爽。毡房内都备有长杆,用来顶木圈顶的顶毡。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