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与“氏”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2 00:19:31

早在5000多年以前,中国就已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代延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也就是说,“姓”是作为区分出生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避免了同氏族混婚乱伦现象。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母系氏族制度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后,子女改为从父姓,从此,“姓”成为父系家族的标志,“氏”则变成为女子家族的标志,在通婚联姻中用以区分门第,如齐国姜姓的女子嫁给姓卫的男子,女子名字可称为“齐姜”或“卫姜”,前者是女方家族的氏,后者是男方家族的姓。因此,“氏”的出现标志着阶级社会的到来。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简言之,在古代“姓”代表的是血缘关系,“氏”代表的则是身份地位。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姓”与“氏”合二为一,不再详细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是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成为古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