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批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7-06 08:45:28

中国古代批红制度是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的。

所谓"批红”;就是皇帝用朱笔批复内阁“票拟”,付外施行的制度。但明代“批红”之职,多由宦官中司礼监的太监专掌,因而明宦官得藉此以擅威福。

明代的宦官系统至为庞大,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监设太监一员为首长,左右少监各一员为副贰,下面还有具体属员。人们后来称宦官为太监(实为一种敬辞),其源即出于此。

明代宦官,人数众多,所任职事亦很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是司礼监,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掌印太监一员,领秉笔太监一两人,掌理内外章奏,就看内阁票拟批红。司礼监本是按着皇帝的意思书写诏旨,并代皇帝用朱笔批复内阁的“票拟”,但从英宗正统开始,皇帝大多非勤政之君,对内阁的批复和下达旨意多为司礼监太监代劳,我们仅以明代武宗正德和熹宗天启二帝为例,来看看宦官是如何利用皇帝们的弱点,玩弄诡计,控制‘批红’之职的。

武宗正德时权阉刘瑾“每奏事,必伺帝为戏弄时,帝厌之,亟挥去,曰;‘吾用若何事,乃溷我’。自此大小事瑾皆专决,不复白帝”。但刘瑾不识字,于是乃把奏本带回家中,由妹婿代为批答,大学士焦芳至刘瑾私第为之润色,然后颁下执行。

熹宗天启皇帝实是一名顽童,患上了木匠癖,“性机巧,好亲斧、踞、椎、凿、髹、漆之事”,大权阉魏忠贤每当天启“引绳削墨”酣畅时奏事,帝厌之,谬曰:‘朕己悉矣,汝辈好为之’。忠贤因得擅威福”。就这样,司礼监变成皇帝的代表,秉笔太监成了皇帝的代言之人,他们利用“批红”的职权,来指挥内阁及所有的政府机关。内阁受到宦官的直接控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宦官乃是明代的大半个皇上i

嘉靖初年,有一位著名的散曲家王磐,写了一首题为《咏喇叭》的曲子,对宦官们专擅凶横、祸国殃民的丑恶嘴脸,作了生动而又形象的描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自然,宦官的这种权势有个发展、膨胀的过程,这里不妨引一段极有说明力的材料。

嘉靖时有一在宫门口当直的宦官说过这么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凡几变,昔日张先生(张璁)进朝,我辈俱要打恭,后来夏先生(夏言)我们只平眼看著,今严先生(严嵩)与我们恭恭手才进”。正因为内监控制了内阁,明代的宦官如王振,刘瑾、魏忠贤辈才得肆意为虐,致使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国力衰弱,直至最终灭亡。废除宰相、削弱相权带来的如是结果,无情地嘲弄了朱元璋强化皇权,以图朱明王朝“长治久安”的如意算盘。

随皇权强化面带来的宦官权势集团,其危害之烈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原本是名义上的家奴,竟然成了事实上的主人。魏忠贤‘九千岁’的颂祷词,却原来是朱明王朝的哭丧曲。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