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前怀才不遇、死后备受尊崇的原因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3 19:17:17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一直为历代诸多王朝所尊崇,历代帝王都有到孔庙祭祀的惯例。他的有关学说,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以及规范人们的行为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孔子生前并不得意,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但他为人聪明睿智,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忍辱负重,尤其是对儒学的研究颇为深刻。他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管牲口繁殖)等。为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只得回到鲁国授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为司寇。后来又周游于宋、卫、陈、蔡、楚等国,在这期间,他不但得不到重用,有时还受到冷落甚至羞辱。

孔子生前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死后备受尊崇、名扬海外。究其原因:

其一,孔子门徒众多,他和他的弟子利用各种途径传播儒家思想。孔子有弟子七十二人(一说弟子三千),多为异常贤能之士。

在这些弟子中,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有冉求、仲由等人能言善辩、到处游说的有宰予、端木赐等人;学识渊博、著书传教的有言偃、卜商、曾参、商瞿等人。他们有的在列国任职期间,利用自己的影响传播儒家思想学说。

孔子在鲁国修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礼》、《尚书》、《春秋》等,晚年学《易》,并把《易经》传于商瞿。商瞿丰富了《易经》的理论并传于后世。孔子的孙子孔假将孔子的言论及门徒的问答辑成《中庸》。孔子的门徒把孔子与他们的一些谈论辑成《论语》,成为传播儒家思想提供了有效载体。

其二,儒家思想学说有利于统治者地位的巩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历代统治者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必须由社会稳定作基础,而社会稳定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实施又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思想理论作保证。孔子的儒家思想理论经过历代儒家修订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基本符合统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的理论。

儒学虽然信奉天命,但更多的则是强调人的积极作用。孔子强调做君子不做小人,认为“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食,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并指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在家庭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敬)、夫义、妇听、长惠、幼顺。”这些儒家思想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保证。

其三,壁中书的发现,提高了孔子的声望,为弘扬儒学增添了文字资料。所谓壁中书,是指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为扩建自己的王宫,在拆除孔子故居时突然听到钟磬琴瑟之声,随即不敢毁坏壁宅,于是在壁中发现一批古文经典。这些经典包括《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据有关史料记载,墙壁中发现的《尚书》共四十五篇,是用汉代以前的古籀文(蝌蚪文)书写的,所以世称《古文尚书》。后来这部书落入了孔子的后裔孔安国之手,并流传于世。

值得注意的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至壁中书发现前的一百多年间,幸存下来的儒家经典无疑甚少,孔子故居中壁中书的出现,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更坚定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信心,也为汉以后尊崇儒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