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发展过程(2)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8 12:30:13

科举制度自隋朝诞生后,历代有因有革,存废之争也不时响起。到了近代,在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的全面冲击下,科举制度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批判,最后在“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的呼声中,寿终正寝,于1905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为历史的产物,科举制度自有其弊。如考试范围偏窄,主要限于儒家经书,限于人文社科领域,无有自然科技的内容;至明代又专以八股取士,限制了读书人的独立思考,以至有“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之说。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弊端。但总的说来,它否定了家庭出身和他人的推荐,确立了知识文化的优先性,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无疑是历史的重大进步;它在考试科目、程序、内容、方式、纪律以及最后的录取任用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是一种“标准化考试”,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它以儒家经典为考试的重点,这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的绵延不断,是有力的制度保障;它不但在中国长期推行,也“走出国门”,东亚的日本、韩国和越南后在长短不等的时间里推行过科举制度,在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科举制度也扮演过重要角色。正因为如此,西方世界才将科举制度誉为中国贡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