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4-23 22:57:42

甘肃的地理形貌大致由西部戈壁、中部干旱山区、东部肥沃莽塬以及南部丘陵四部分构成。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从陇东到河西,从肃南到肃北,到处都有先民们活动的遗址。

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先民们已开始了以渔猎为主兼及畜牧、农业等多种经营。传说人文始祖伏羲在森林与草原地带过着采集与狩猎为主的生活,后来向河川地带迁居,并使渔业发展为与狩猎同等重要的产业。虽然当时仍以渔猎为主,但却增加了农牧业的成分,从而大大改善了氏族部落的生活。

在大地湾中期的灰坑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农业和牧业之类的生产工具,而且还发现了碳化的糜子和油菜籽等农作物。这都说明当时甘肃先民的生活已有原始农业的迹象,已开始由游猎向半定居、定居的农牧生活转变。

在稍晚于大地湾的其他一些原始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农业生产工具,从原始的打磨石具、木制工具,到用动物骨骸磨制的骨锥、骨镰及蚌制农具,真是应有尽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先民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走向。

传说,末耜最早是由炎帝部落在黄河上游开始使用的两人耦耕的农具(是犁的前身)。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又发掘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其中有用青铜或红铜制作的铜斧、铜刀、铜镰、铜锥等农具。冶炼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当地农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商代居住在甘肃境内的羌戎,其牧业已相当发达。西周至秦汉是甘肃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周代礼乐文化已把农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史记•周本纪》载,太康之乱中,后稷之子不宙弃官而率族人来到陇东庆阳,“教民稼穑”,经鞠陶,至公刘,农本意识成为陇东一代之风。

在其影响下,农耕区向西北方面有了新的扩展,当时有黍、稷、菽、稻、小麦、大麦、麻等七种农作物,有些地区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灌溉农业区。周统治者尚农、重农,并立农官,从组织上保证农业实施。在几条重要的河水流域,已经流行“禾下麦”,“麦下种禾、豆”的谷、麦、豆之间轮作复种方法。先陇东地区,后陇南、陇中,相继推广应用。在周代祭祀中,谷神、畜神浓神已成社稷大典的对象,享受天神大祭的礼乐典制。

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诸多学者研究,战国以后,部分地区的犁耕已由木犁演化为铁犁,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不断从西域引入苜蓿、良种马匹。此时,农业生产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