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把“君权神授”思想变成了一把双刃剑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0 12:36:07

中国人本来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姑且不论尚有学术争议的夏商,儒家最向往的周公时代,也许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政治改革。

从前,人们总认为“君权神授”一成不变,王位是“铁饭碗”,怎么胡作非为都行。然而,周公不一样,他发现上帝的“任命”不是终身制。周公著《多士》一文,强调周革商命是由于商人“大淫泆”,上帝“废元命,降致罚”。商王“明德恤祀”的时候,上帝也“保又有殷”。可是到纣王,“诞淫厥泆”,于是“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使商命终止。

夏朝和商朝都因为道德沦丧才失去上帝宠爱,周朝绝不能重蹈覆辙。周公还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而把“敬天”、“明德”与“保民”三者联系起来。著名学者任继愈说:这是“以‘敬德’为‘受命’的根据,以‘保民’为‘天命’的体现;并把先王作为‘以德配天’的典范”。可见,这实质上是一次政治文化的大变革。

从此,“君权神授”便成了一把双刃剑:你周公说商王因无德被收回天命,所以周革商命是正义,如今我为何不能说你周失德被收回天命,灭你周为什么就不能说是正义?

特别是董仲舒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五德顺序,皇帝轮流做,论证了汉朝“火德”取代秦“水德”的“合法性”。

到西汉末,人们也因此认为汉之火运将尽,土德皇帝将要出现,早在昭帝时就有人劝他顺天应人让出帝位,宣帝时又有人建议他让贤,到王莽时,他几乎是被朝野“选举”上台的。加九赐竟然有487572人上书表示支持,这数字是班固写入《汉书》的。当时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有文化的不过几百万,能够上书的知识分子总共不会比48万多太多,这就是说几乎全国“选民”都参与了,支持率肯定达95%以上。在高层官员中,支持的多达902人,也几乎是全部。而在王莽覆灭的最后时刻,还有1000多身着盛装的公卿大夫、官臣跟随在他身边,并未众叛亲离。

芬纳说:“上天授命”成为有效统治的条件,这一原则成了后来所有统治者的标杆。“上天”收回成命的证据就是推翻统治者。因此,反叛被证明是正当的,这就为后来的继任者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循环思想。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