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社会百科 >

西南地区几种常见的民族戏剧形式

文章主题:社会百科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3-08 21:46:22

(一)布依戏班

布依戏班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贵州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册亨、兴义、安龙等地。兴义巴结、安龙甘河的布依戏为坐唱形式,称为“八音”或“八音坐弹戏”。布依戏的角色以小丑、小旦、小生为主,后来因受其他戏剧的影响,在角色上有了较为细致的分工。布依戏没有固定的演出舞台,道具比较简单。有时道具只是一张桌子两个板凳。布依戏从诞生起,一直流行在乡间,进行业余的季节性演出。各个戏班的召集人、戏师和演员,全是农民。布依戏班通常由32-36人组成,演员均有分工。有些村寨的布依戏队多年来仅凭一两个剧目而闻名于世,如册亨县板万村布依戏队年年演《薛仁贵征东》、《薛丁山下山救父》;板坝戏队年年演《张奉文》;乃言戏队年年演《包公斩武显王》;安龙县马鞍营戏队年年演《胡喜与南祥》。

(二)侗戏班

侗族的戏班组织,侗语叫“高戏”。小村寨大多各有一个戏班,大村寨则以宗族或鼓楼为单位,组成戏班。侗戏班子都是业余演出,其成员由侗戏爱好者自由结合。

戏班由戏师、演员、乐队三部分人组成,戏师负责主持剧务、编写脚本、传授技艺、导演节目、提示台词;演员一般二三十人,除戏师外,其余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轮换。

1949年以前戏班里少有女演员,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乐队三至五人,由一善拉二胡的琴师负责。戏班虽是由爱好者们自由结合,但由于侗族人民热爱侗戏,大家都把戏班看成是村寨、鼓楼或者宗族的共同组织,戏班的必要开支由众人捐款支付;戏台的搭设,由众人献工献料;外村戏班来访,由众人共同接待。

因此,侗族戏班组织较巩固,不容易解散。戏班的好坏,演出水平的高低,都直接与村寨、鼓楼和宗族的声誉有关。

侗戏的始祖吴文彩(1798-1845年)是今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人,他曾根据汉族传书编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为了纪念他,每次演侗戏前,戏班都要设坛请师,其辞为“阴师傅,阳师傅,吴文彩师傅,不请不到,有请就到,日请日到,夜请夜到,快请快来,马上开台。”请师仪式体现了侗族艺人对本族戏剧创始人的崇敬,同时将侗戏艺术神圣化。

(三)龙灯会

贵州各地都有“龙灯会”。它是以村寨或街道为单位的自发性民间组织。其会长又称为“龙头”,推选热衷社会公益活动、精明能干、处事公正并且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人担任,另外配备助手若干人。每年元宵节,龙头负责灯会各项活动的策划、安排。

(四)花灯戏班

贵州黔北、黔南、安顺等地区流行花灯,它是由祭祀、歌舞、曲艺和纸扎相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黔南独山县的各自然村,半数以上都有在节期临近时组合起来的业余花灯班子。在人口较稠密的城镇,还有行当比较齐备又经常进行演出的业余花灯团(队)。每年秋收后,花灯活动开始频繁起来。灯迷们互相邀约,凑成灯班。当地的艺人,也义不容辞地承头排练,一直演出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时。黔北花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祀,要请端公进行出灯、砍五方、参神、造船、辞神、扫殿、盖魁和化灯退煞等一系列法事,祈求神灵保佑灯班唱灯顺利。黔北花灯多在正月初二至十五这一段时间演出,正月十五是花灯的高潮。但在腊月就开始邀约爱好者,每晚围着火炉练习。灯班人员不固定,每年都有新人参加。传授方法多是口传身授。演员均为男性,女角由男性来扮演,有“好女不扮灯”之说。每个花灯队,都有一两位在当地有一定威望又善于应酬并熟悉花灯的人担任“灯头”。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