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社会百科 >

与人为善的意思 从“与人为善”谈友善(2)

文章主题:社会百科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04 19:52:11

友善和心理有关。影响友善的心理主要是欲望和嫉妒。欲望过强的人什么都想占为己有,为了达到占有的目的,于是就巧取豪夺,就坑蒙拐骗,就欺男霸女,就凌逼孤寡,就不可能对人友善。嫉妒心强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看到别人的成功,就怀疑人家不是“脱”了“裤子”,就是“数”了“票子”,是来得不干净的;就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就编织罪名对别人进行栽赃陷害,这种心态不健康的人是不可能对人友善的。

友善和信仰有关。中国人的心理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很大,孔夫子认为,一个社会应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思想的核心都是要友善,不仅对自己的亲人要友善,对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友善。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坚持友善的重要原因。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修了很多寺庙,从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描述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看出梁武帝对佛教是多么的笃信和推崇。

这位笃信佛教的皇帝是很相信因果报应的,他说:“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后来演化为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没到。”对一些人来说,尤其是对一些文化层次不高的人来说,他们对人友善,做善事的目的是利己的,是为了得到“善报”,即使今生得不到“善报”,也希望下世投生一个好人家。得到“善报”是我国古代的许多善男信女把修桥补路、帮助别人当做行善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笃信上升为信仰,就会变成自觉的行动,如果许多人都信仰,都行动,就会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传统,而原来原始的利己成分则慢慢淡化了。

友善和养成有关。刘备告诫儿子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善”可为,也可不为,换言之,友善是可以在后天养成的。例如,说话轻一点,微笑多一点,嫉妒少一点,对人尊重一点,自己谦虚一点,欲望控制一点,好吃的东西让别人多吃一点,好走的路让别人多走一点,对别人的冷暖多过问一点,对别人的隐私少打听一点,这些都是能够体现友善的行为,完全可以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