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磕头习俗的由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礼节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1-30 14:10:25

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人就以磕头跪拜来表示礼貌尊敬了。现在,虽然用得少了,但在祭祀、拜神、或是婚丧大礼的时候,仍经常看到磕头的礼节。磕头是怎么来的呢?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磕头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如上图,席地而坐,然后才能行磕头礼。

但这种“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再后,发展成多次俯身,即是磕头礼了。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磕头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