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中国的“人日”习俗与上元节由来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9-01 09:19:04

人日习俗也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上就说:正月初七是人日。董勋问《礼俗》记载说:

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前面六种是古代的“六畜”,第七日才轮到人,可见古人对于六畜很重视。

到人日这一天,要用七种菜做羹汤喝。还要剪彩人或镂金箔人,贴在屏风上,有的也戴在头鬓上。这些习俗现在不常见了,但人日这个节日的传统仍然保留着。另外的六个日子都有变化,唯独人日仍然是正月初七。

人日习俗

现在东北农村有的地方流传这样的说法:一鸡、二鸭、三猫、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十一庄稼。所以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祝贺人日。到正月十一,早晨也要吃顿好饭菜,以便有一个丰收年。人日在古诗中时常见到,比较著名的是隋朝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古代的上元节就是今天的元宵节。在上古时期,到了这一天,人们就做很稠的粥来祭祀门户,到唐朝时则改为祭门了。先把树枝插在门上,然后按照树枝所指的方向,用酒、干肉、饮食等来祭祀。当天晚上还要迎紫姑神。在汉朝时,这一天祭祀太阳神,从黄昏要一直祭到天明。这种风俗与后来正月十五这天夜游观灯的习俗有关。这在唐朝时就很流行了,两宋更盛。在唐诗宋词及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有很多的著名篇章都对当时那种车水马龙的繁盛景象作了精彩的描述。最早表现元宵节的诗歌当是初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袱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从后两句可知当时的元宵节没有宵禁,可以彻夜狂欢。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元夜》诗写道:

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辛弃疾在其名词《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把上元夜的繁华景象和热闹气氛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月十五闹花灯风俗的兴起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北周年间,约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间。那么,这种风俗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地点看,这一习俗开始流行于北方,即洛阳及周边州郡。这与北魏、北周时崇尚佛教,而著名禅宗大师达摩、慧可先后在嵩山少林寺传法可能有关。当时禅宗开始兴起,深受百姓欢迎。从习俗内容看,打破一切界限,正体现禅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观点!因而闹花灯这一习俗的起源与佛教流传当有关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