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哲学思想 >

中国古人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天下太平”?(3)

文章主题:哲学思想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1-11 11:06:03

再次,对于剥削者非常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卑劣行径,《太平经》不仅进行了强烈谴责,而且还以如前面所叙述过的。第三罪”论之。《太平经》比较具体地阐述说:“物者,中和之有,使可推行,浮而往来。”(《大平经合投•六罪十治诀》)“或有遇得善富地,并得天地中和之财,积之乃亿亿万种,珍物金银亿万。反封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除。见人穷困住求,骂看不予;既予不即许,必求取增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赐予富人,绝去贫子,令使其饥寒而死,不以道理,反就笑之。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万神憎之。所以然者,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养人也。此家但记得其聚处,比若仓中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栗,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今愚人甚不仁,罪若此,宁当死不耶?”(《太平经合校•六罪十治诀》)这就是说,天地问的财富就如同一座公共的大仓库里面有大众的东西一样,凡是有某种需要的人,都可以从里面取走他所需要的东西。但是恩人无知,他们总是以为里面的东西全部都属于自己所有,这就好像仓库里面的老鼠,因为自己有利的地位而能够经常吃饱,就误以为整个仓库都归自己,也就是说,富人按照某种社会的需要霸占了大众公共的仓库以后,就总是想将其据为已有,根本就不愿意再转让或者给予别人。如有转让或者给予,也必须以“求取增倍”为条件。换句话说,如果你来要求,我都总是要尽可能地少给一些,并且还要勒索加倍的利息(在我们今天,称之为“回扣”)。《太平经》认为,这些富人与偷吃粮食的老鼠实在没有任何区别。他们所犯的过错,其实就是如上所述的第三罪,亦即“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这就是“与天、地、和气为仇”。所以,在《太平经》看来,犯这样的罪过,自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最后,对于社会秩序的管理,《太平经》还提出了要实现“十治”的社会目标。

《太平经》讲的“十治”,其实就是《太平经》设计出来的十种政治蓝图:“一为元气治,二为自然治,三为道治,四为德治,五为仁治,六为义治,七为礼治,八为文治,九为法治,十为武治,十而终也。”(《大平经合枝•六罪十治诀》)事实上,《太平经》提出的这些目标,老子早就说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也就是说,《太平经》的所谓“十治”,实际上就是在老子的“道”、“德”、“仁”、“义”、“礼”这五字(“五治”)的前后再加上头尾:于“道治“的前面加上“元气治”和“自然治”两个方面;而于“礼治”的后面加上“文治”、“法治“和“武治”三个方面。在其头尾加上去的这五个方面中,“元气治”、“自然治”和“文治”三方面都十分抽象,没有办法展开叙述它们的具体内容。只有“法治”、“武治”这两个方面有一小点点具体内容:所谓的“法治”,就是指依靠法律与刑罚的政治;所谓的“武治”,就是指依靠暴力手段的政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