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书同文”里“书”的究竟是什么“文”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3-24 22:39:23

秦国统一六国后,便开始了“天下大同”思想的传播。首先颁布的便是“书同文”“车同轨”等政令,“书同文”也就是把其他诸侯国所用的文字,改成统一的“小篆”。

自周朝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后,社会进入了持续五百年之久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史上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在语言文字等方面,竟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据史料记载,当时“眉”的写法有104种,“宝”的写法竟多达194种。其中,有的字体疏密夸张,有的则温婉动人、结构奇特。这虽然对书法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对于当时人们的语言交流和思想理解带来了不便。

篆体本身就是小篆与大篆的合称,人们习惯把秦地的籀文称为大篆,把“篆文”称作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新字体,它产生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并且流行于秦代和西汉的前期,之后才被隶书所取代。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占一方,各国的文字并没有统一,并且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利用自己国家的篆体,进行一定地删改变动,加以规范,来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各国的不同字形。

中国文字在发展到小篆的时候,轮廓、笔画逐渐地开始定型,象形的意味逐渐削弱,使得文字更加符合符号化,减少了书写者和读者的视觉混淆。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的书写。秦王朝用整理后的小篆统一了全国文字,基本上根除了各地文字的差异,这使得中国文字在外形上产生很大的变化,较之以前“体异众多”的文字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

秦朝小篆的由来跟一个“外来户”是脱不了关系的,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秦相李斯。这个“外来户”不但与小篆有着极大的渊源,而且还被世人称之为“小篆鼻祖”。文字方面的权威典籍《说文解字•叙》里面收录了一段李斯推行小篆的证据:“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李丞相奏请秦始皇把文字统一起来,让所有与秦国字不一样的文字都从“字典”里消失掉。

李斯写的《仓颉篇》,太监赵高写的《爱历篇》,太史令胡毋写的《博学篇》都是之前的大篆,李斯把这些文字去繁化简,就有了所谓的小篆,颇像新中国改革繁体字。

小篆的一个特点就是“身材好”,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字体如美女一般,环肥燕瘦,各不相同。而李斯经过细致的对比以后,发现秦国的大篆除了笔画略有繁琐之外,在大小字形上都比较匀称,于是,过胖的字和过瘦的字就都被李斯大笔一挥否决掉了。这不仅仅方便了当时人们的书写和文字交流,还有利于后世楷书、隶书、行书的发展,李斯真可谓是统一文字的“祖师爷”了。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