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朋党,朋党与宗派的由来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0 13:22:21

宗派,现在多指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这个词在古时被称为"朋党"。

"朋党"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二》:"绝疑去谗,摒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也有"禁朋党以励百姓"的语句。但是,由于朋党、宗派根生于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之中,根本无法禁止。到了唐朝,朋党之争更是愈演愈烈,其中以牛(僧孺)、李(德裕)朋党之争最为激烈。

中国政治史,“朋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是,以“朋党史”为专题研究的,并不多见。我们过去研究“朋党”,往往只注重历史上官僚士大夫“朋比为奸”“党同伐异”的一面。然而,“朋比为奸”与“党同伐异”,岂止官僚士大夫如此!在中国官僚政治的框架中,官场上,除了官僚士大夫的朋党,也还有种种因身份、特权而结成的各类朋党。

《资治通鉴》载:李德裕第一次以兵部尚书的身份见唐文宗时,就提出"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以排斥异己。后来,李德裕做了宰相,把牛僧孺和李宗闵一派人都贬到南方;牛僧孺东山再起之后,又将李德裕贬到更远的崖州(今海南岛)。

这次牛、李党争前后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对唐朝后期的政治混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连唐文宗也曾感叹说:"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中国历史上的朋党斗争,一方面固然是皇权专制的必然产物,其激烈程度亦与皇权专制的程度成正比;而另一方面,即当这种斗争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反过来削弱皇权,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导致皇权崩溃的决定性力量。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