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中国人观念的变化(2)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0 11:42:58

第二年,“思想杂乱而激进”的孙中山等人在广州开始筹建“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次年孙中山到天津,上书建议“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李鸿章未予理会。同年,郑观应《盛世危言》一书出版,认为洋务运动购买西方船炮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建议设立议院。这年陈炽著《庸书》,主张仿行西法,设立议院等。变法的呼声日益强烈。

就在签订《马关条约》的下月初,康有为、梁肩超等联合18省1300余人签名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不日,康有为又以进士的名义递上长达18000多字的“上皇帝书”,不提拒和与迁都,着重将变法建议阐述得更为详尽。这回,都察院的大臣们看了也不能不感动,转呈光绪。

光绪当时被战败激怒,正愁怎么雪耻。一读康有为这书,“极喜许”。他太渴望强国了,恨不得明天一早就能够找日本找列强报仇。1898年6月11日,光绪匆匆颁发“明定国是”,宣布变法。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