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一职的历史演变过程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4 16:10:25

奴隶社会的商周政权中,尹和太宰是最为重要的官职,它们即是奴隶社会的宰相。他们辅佐王处理政事,代表王发号施令,对政治影响很大。

历史发展到战国时代,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制也代替了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般作用的便是丞相宫职的出现。

丞相

“相也者,百官之长也”(《吕氏春秋.举难》引白圭语),辅助国君的最高行政长官,最早见于春秋时的齐景公,他置左、右丞相。由于此职的切于实用,能够协助国君在纷纭多变的时代漩涡中把握好家国之舟的巨舵,各诸侯国纷纷仿置,或置丞相,或置相邦(后因避刘邦讳,改称相国),楚则置令尹,各国普遍确立了丞相制。

汉初丞相位尊权重,职权范围十分广泛,诸如大政决策,选署长官,总管户口,裁决官吏等,无所不统。当时担任丞相的都必须是列侯的资格,先封侯后拜相是当时的惯例,肖何即以郑侯而登相位。汉武帝时,公孙弘以布衣入相,迅即封侯,由此又形成拜相者必然封侯的规矩。丞相的待遇也很好,年俸谷米四五千斛,号称万石,是禄秩最高的官职。皇帝对之礼遇甚隆,有时皇帝亲自到丞相府议事殿去与丞相及有关官员商议要政。逢到丞相生病,皇帝则要亲去问候,丞相故世,皇帝还须亲去吊唁,可见丞相在当时是何等尊崇之职。

武帝之后,政府中最有权势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尚书令也是善能呼风唤雨的角色。丞相权位迅速下降,到成、哀年间,虽几经反复,终于被废去,确立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的三公体制。

魏晋以后,亦时有相国、丞相官职的出现,凡膺此号者,除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外,余皆非寻常人臣,都是些手握政府权柄,一心图谋篡位篡国的权臣,诸如曹操、司马昭、杨坚,李渊等人,他们给自己加上丞相的称号,即是为最后篡位做好舆论的准备。这一时期的丞相和汉时可是大不一样了。

南宋孝宗时,丞相官称又一次回归到封建政府中来,孝宗以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参知政事为副相。杰出的文天祥就曾任职右丞相,领导了南宋末年艰苦悲壮的抗元斗争,用血濡的大笔写下了千古流芳的民族正气歌。

元朝建立后,设立中书省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但不条理省务,总管事务的是其下的右,左丞相二人。与宋朝制度不同的是,元以右为尊,并且元文宗之后,专任右丞相,左丞相废置无常。

明初承元制,以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置左、右丞相负宰相之责,但朱元璋是一个非常专制,极为忌刻的人物,他见丞相权力过大,想方设法要把权力揽到自己手上来。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借口左丞相胡惟庸通倭,一下子杀戮万余人,清除了许多他认为对皇位有威胁的功臣宿将,并乘机废去丞相一职,由皇帝直接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政事,一举把皇帝由国家元首变成元首兼行政首脑。朱元璋对这一举措十分得意,为保证自己这一措施能长久贯彻,特为下诏:此后朱明历代皇帝不得置丞相,臣下有建议置丞相者,重处不贷。朱明皇帝禀遵祖训,从此,相沿千年的宰相制度就彻底废除了,皇帝个人的专制集权达到了空前强化的地步。

丞相的废除,正是宰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丞相!和宰相竟如此这般的有始有终。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