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制的利与弊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2-22 20:43:06

西周灭商建国之初,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几代人励精图治,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40年刑具不用,四方来贺,民众富裕,被誉为“成康之治”,成为儒家千百年最向往的时代。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意思说:第一代人是亲兄弟,第二代表兄弟,第三代就基本没什么亲戚感情。西周开始分封的时候,那些诸侯不是亲兄弟也是开国功臣,跟天子当然很亲,很感激,很忠诚。下一代,亲情必然疏淡一些,感恩也不同——因为他继承其父,而不是直接从天子那里接手,这样对天子的忠诚度也就自然减弱一些。再下一代,再淡化一些。

西周分封制

如此下来,经过几代十几代淡化,还能残剩多少亲、多少恩、多少忠?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何况,你周王也不是个个像成王、康王,而像厉王、幽王的倒不少。一家之父母如果像成王、康王,那么子女争吃争穿可以请父母做主。如果像厉王、幽王,那只好兄弟自己大打出手。春秋战国时代就这样,天子衰落得跟庙里的泥塑菩萨一样,形同虚设,诸侯之间争权夺利,烽火连天。

欧洲中世纪有个特征: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周分封结果就如此,人们只感恩直接给我饭吃的主人(诸侯),不认给主人饭吃的主人(天子)。

孔子周游列国,谋求施展理想抱负的职位,却到了离京城很近的地方也没去朝见周王。周王仅剩京城附近一小块地盘作“生活费”。稍想多些开支就得向各封国讨,打仗则要靠各封国临时派出兵马粮草,这样的分封制注定不可久长!

《中国改革通史(先秦卷)》从理论高度剖析:在“尚德”原则之下进行的宗法分封的政权体制建设,确实保障了周初政治的稳定。但是,当“尚德”与宗法制结合为有形的行政机构时,便不再具有周初透过不断的武装殖民性质的封国时期的活力。不管是血缘宗法制还是政治宗法制,它最有效的功能便是稳定内部秩序,增强一致对外的实力。然而,内部秩序的稳定,必然造就对“尚德”的否定,最终改变“德”的实际内涵,即由周公一代的“保民”演变为“保王”。

所以,对西周宗法制的研讨,不在于是否“嫡长子继统”或“一世一及继统”制,只要它渐变为一种封闭的机构和僵化的行政制度后,便不可能从它之外吸取新的活力,历史发展本身便可以使之自然崩溃。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