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勾栏瓦肆与市井娱乐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0-20 17:43:01

我们这些被互联网电视台惯坏了的人,可能会觉得一千年前的宋代人会很无聊乃至晚上只能拉灯睡觉——但是这绝对是错误的臆测。那时的玩主儿很可能会鄙视一千年后的人们除了上网看电视,就是打牌、k歌、看电影,居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娱乐。

在宋代,最普通的游乐场所被称为“瓦舍勾栏”。总的来说游艺场的总称叫“瓦舍”或“瓦子…瓦市…瓦肆”。而瓦舍里小的场子叫“勾栏”或者“勾阑、钩栏”。《梦粱录》曰:“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而勾栏则有人孵明白白地说了:“俳优棚曰钩栏。”

勾栏最初兴起于仁宗朝,宋室南渡之后,临安城里又兴起了一股建造勾栏瓦舍的风气。据各种史料记载,当时大小瓦舍有二十四座,最大的一座瓦舍“有勾栏一十三座”。而且有的勾栏瓦市会在晚上营业,“于茶肆中作夜场”。

勾栏有大有小,据《东京梦华录》言,当时首都开封府“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千人的大游艺场,比起现在的欢乐谷或者迪斯尼乐园,丝毫不逊色。

勾栏里的节目能够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地从早上一直演到半夜,“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临安的市民“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中消遣”。可见那时去瓦舍消遣就是如同我们看电影、吃饭、唱ktv一样普遍正常。

虽然考古发掘并没有发现勾栏瓦舍的遗迹,但是从各种文献中,可以让人一瞥勾栏的形状:

勾栏是木头搭成的,四周封闭,只有一个门进出。门口贴着“招子”,跟现在剧场前面贴的海报差不多,上面写着当天的戏码和演员。此外门口还挂着作为广告招牌的“旗牌、帐额、神帧、靠背”等等。

勾栏里的主体是一个戏台,周围用画着花纹的栏杆围起来,所以才得名叫“勾栏”。戏台后面用“鬼门道”连着戏房,用“神巾争”相隔。勾栏的演员们就是在戏房里休息准备,然后通过鬼门道上戏台表演。

观众席也分为vip和普通席位。vip席位叫“神楼”,是正对着戏台的高台,有点像现在剧场里的头等席。神楼上有供奉祖师爷和各路神仙的灵位,外加放置观众席。普通席位叫“腰棚”,是围着戏台的木头座位。不过跟现在的剧场不一样,座位并没有编号,有点先到先得的意思。最好的位置叫“金交椅”、“青龙头”还有“白虎头”。

金交椅顾名思义,是留给皇帝坐的,位置在离舞台正中最近的位置。青龙头在舞台的左侧下场门旁,白虎门在舞台右侧的上场门旁。舞台的一边有“乐床”,是乐队演奏的位置。

在开放的经济和繁盛的文化下,瓦舍中演出杂剧、杂伎、傀儡戏、影戏、说经书、说唱、讲史、小说、舞蹈、诸宫调、合生、武艺等等的艺人却是逐渐多了起来。那时候艺人们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厉害的,一点都不逊于现在的娱乐圈。本事大的留下,本事不行的只能在宽阔的空场上卖艺为生,就是所谓的“打野呵”。而且这些在汴梁或者临安混不下去的艺人会流散到全国各地,州县里自然而然也就建起了一批瓦肆勾栏。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