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其与公历的对照关系

文章主题:天文历法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6 22:58:02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尤其对农民朋友来说,更是如数家珍,因为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太密切了。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天文学家赵却民教授将二十四节气各取一个字按顺序编成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步形成的,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成书于战国前的《尚书•尧典》仅讲到四个节气,以昼夜变化依次命名为“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即后来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简称“二分二至”。在稍后成书的《管子•轻重已》中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有了八个节气。成书于秦代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对节气已有了较为翔实的规定和描述,有了二十二个节气,尚无小满和大雪。到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中补充了小满和大雪,二十四节气至此完善,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在此之前节令之名多与今天不太一致。

在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由圭表测影来决定的。自周以来,许多古书都载有二十四节气的日影长度数值。这说明二十四节气是太阳视运动的一种反映,属于阳历的范畴。我们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却可以间接看到太阳在星空中的运动,一年中正好运转一周,我们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把它所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黄道是一个大圆圈,圆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就是把黄道等分成24段,每段15度。太阳通过每等份的时间大致相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上变化不大,比如清明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冬至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的关系编成下面的顺口溜: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

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只差一、二天。

这是说,上半年节气的公历日期都在6日和21日,而下半年都在8日和23日。由于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这些日期可能有一两天的出入,但不会差得更多。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却很不固定,这是因为农历的历年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从而造成同一个节气在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而遇到闰年,农历年长384天,比回归年长了19天左右,结果下一节气的日期又要提前19天左右。

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日期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确定以太阳黄经每隔15度是一个节气,但时间并不均匀。地球近日点(冬至与小寒之间,1月4日前后)附近,运动速度快,跨15度的时间短,节气间隔时间就短;地球过远日点(夏至和小暑之间,7月6日前后)附近,运动速度慢,跨15度的时间长,节气间隔时间较长。虽然每一节气的天数多少不均,但能表示出太阳的真实位置,使春分和秋分一定在昼夜平分的那一天。历书上所载的节气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北京时间)。因各地时差不同,所以节气的各地地方时并不相同,甚至不在同一天。譬如,2010年惊蛰是北京时间3月6日凌晨1时,而乌鲁木齐时间为3月5日深夜23时。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