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铸币历史趣谈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4-21 20:42:54

我国铸币的历史悠久,很早就出现了仿铸贝壳性质的铜贝。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出现了铸造的各种“布币”。如春秋时的“武字空首布”,战国时三晋的“尖足布”等,形状象铁铲,还有由刀演变的各种刀币。这些铸币象泉水一样在社会上流通,故名为“泉”。

秦汉时的铸币较以前大为发展,开始以黄金为上币。如秦铸的半两钱,在币面上有“半两”的字样,是人们日常交易用的。而上币——黄金,只限于大数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赞赐等。

铸币

汉武帝元狩五年的铜钱,名“五铢”,币面上铸有“五铢”二篆字,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钱币。

唐初仍然是使用隋五铢钱及其他古钱,到武德四年(公元六一年),废止“五铢”,铸造新币“开元通宝”,或称“开通元宝”,俗称“铜钱”,它在形制和轻重上成为后代铸钱的标准。

至清末,又出现了一种新式铸币叫“铜元”。它与传统的圆形方孔的铸币不同,而是中间无孔,起名“铜板”。如“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等。“光绪元宝”新铜元,背面上有蟠龙花纹,非常精巧。

至于很多人都知道的“银元”,当然也是一种铸币,它于十五世纪末出现于欧洲,明代万历年间流入中国,我国亦开始用银铸币。如光绪年间广东开铸的“龙洋”;1912年开铸的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银元;1914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元等。

从古铜铸开始,铸币的形状便一直是圆形的。如今社会上流通的大量铸币也是圆形的。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