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社会百科 >

什么是无聊 无聊度可从哪三个方面衡量

文章主题:社会百科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14 18:45:46

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沃丹洛维奇认为:“西方文化通常将无聊定义为‘无所事事’。”“无所事事”中的“无”是没有,“事事”中的前一个“事”是动词,是“从事”,后一个“事”是名词,是“事情”。如果从字意的表面看来,无所事事就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事事不是闲着什么事都不干,实际是“不干正事干歪事”。

我们每个人都会偶尔觉得无聊。特别是在沉闷的环境中,无聊感会油然而生。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形象地描写过他小时候做过的无聊事:“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我们也都像鲁迅先生这样无聊过,都做过一些无聊事:孩童时候,明明知道天上正在飞的飞机是喊不下来的,却要对着天上飞过的飞机声嘶力竭地喊:“飞机飞大哥,落下来我坐坐!”小学上课的时候,铺张白纸在硬币上面,然后用铅笔在上面涂抹,把硬币上的图案拓下来自我欣赏;自己没有表,就在自己的手臂上画上一个。上中学的时候,上课时不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而是给前后左右的同学写打油诗,递纸条,互相取乐,或者在前排女生的小辫上偷偷夹上一个夹子,在男同学的背后贴张“大灰狼”的纸条,下课后让他(她)们带着夹子或纸条到处游逛,引得别人哈哈大笑;在即将上课前,把掸桌子的鸡毛掸放在教室的门框头上并且关上门,准备让掸子在开门时掉到第一个推门进来的同学的头上,结果第一个推门的是老师,掸子也不偏不歪地落到老师的头上……

这些无聊事成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却经常私下翻出来的回忆;成了难以对人启齿,却又让自己哑然失笑的生活片断,成了生活的味精。

无聊和精神空虚有联系,但却不是一回事:产生无聊的原因往往是注意力的涣散,产生精神空虚的主要原因却是信仰的丧失,当然,精神空虚会产生无聊感,无聊偶尔也会感到空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轻微的无聊感对我们影响不大,但若无聊感过高,就会患焦虑症、抑郁症,嗜药及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无聊的人易怒、好斗,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表现较差。因此,我们有必要随时了解自己无聊度的高低。

心理学家认为,无聊度可从三个方面衡量: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