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录”,皇帝“实录”的史学价值何在?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1 21:40:12

实录是皇帝的编年大事记,历史上历朝史官在每一位皇帝死后,即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时间顺序为其作“实录”。由于“实录”为编年体,因此其实际上就是一朝史料的汇编。

为逝去的帝王作“实录”始于南北朝时期,如《隋书•经籍志》即收有《梁武帝实录》、《梁元帝实录》等。到了唐代后,每位皇帝继位后,都要令史馆修一部前朝皇帝的编年史,以后遂成定制。

实录

非常可惜的是,明代以前的皇帝“实录”大多已亡佚,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实录”是唐代韩愈编纂的《顺宗实录》,其他较完整地流传下来的就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了。这些“实录”在修史官员的眼中颇有价值,在一些仓促完成的正史中,像《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等,都曾经大量参考甚至直接抄用前朝的“实录”原文,事半功倍。

“实录”通常都卷帙浩繁,它们并不刊刻、公之于众,而是仅存在宫中。在统治者看来,它是一级机密,绝不可外泄。明朝时甚至有禁令,非预修“实录”者不能阅览,修成后则立即在太液池旁将草稿焚毁,杜绝副本外流。

由于是为帝王修史,加之禁忌渐多,到了明清时,很多史官不敢秉笔直书,因此名为“实录”而内容往往失真,如《明太祖实录》即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数度修改,为帝王讳,说太祖朱元璋本有意传位燕王(朱棣),甚至说朱棣的生母就是马皇后,而非孙妃云云。到了清代,康、雍、乾三帝也一再修改先朝的“实录”。

由于史官曲笔,不据事直书,令“实录”多有失真,给后代留下了不少悬念和疑团。虽然如此,“实录”的史学价值还是不可低估的。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