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05 22:41:10

音韵学就是传统的语音(书面汉语的读音,即声、韵、调系统)学,它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联,作用是多方面的。汉语音韵学因内涵艰深,甚至有“绝学”之称。

汉字最初是口口相传的,即由老师教学生。秦汉之间的识字课本如《仓颉篇》、《凡将篇》、《尔雅》等,都不标音读。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本身并不表音,年深日久,字音就可能失传。如在西汉宣帝时,《仓颉篇》上的一些古字,连博学的老师也无法读出,只能外聘能人正音。这种状况直到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才解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读若法”为古字注音,给学者研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音韵学

到了东汉末年,研究汉字读音开始成为专门之学。这与当时佛教传入中国有关,研究梵文的学者受梵文拼音原理的启发,认为汉字也可以拼读而成,于是发明了反切注音法。发展至唐宋,随着对汉字韵目的归纳和三十六字母的创立,汉字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更加系统化,汉字语音学日趋完善。

研究汉字语音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如唐宋学者不清楚古今语音变迁的过程,在阅读先秦经典如《诗经》、《楚辞》时,发现其中的不少诗句很不押韵,就误认为是古人随意改变字的读音以求协韵。不满之余,甚至别出心裁地发明了“协韵”或“叶韵”说为古籍作注。这个过程持续到明代,陈第才首次阐明语音变化的时地理论,他在研究了古今汉字的韵读后,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此后,研究语音变化的成果不断,到了清代,成就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小学(古代早期的识字功课,书中的文字,无论从字形、字音还是字义方面看,都有很多是后人无法识别的)”之所以空前发达,就是研究者将音韵学作为了它的基础,因形以其音,因音以得义,从古音求到了古义,如此,一下子揭开了先秦文献的许多千古之谜。

清代的音韵考据大家群星璀璨,如顾炎武(明末清初,具体参看“人物”节)、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钱大昕等,他们对古音韵的研究和归纳,为现代古音韵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