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的意思 从“雪中送炭”谈帮忙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23 18:13:48

“雪中送炭”是说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它意思相对的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出自一个历史故事:有一年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宋太宗赵光义在皇宫中想起了那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弱势群体,于是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这就是成语“雪中送炭”的来由。

为什么要说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中送煤”?在许多地方,人们往往把煤叫“煤炭”,连词典上都收有“煤炭”这个词条,明确指出煤炭就是煤。

从科学的角度看,煤和炭不是同样东西,煤是煤,炭是炭。煤是一种混合物,里面成分很复杂,工业上把煤干馏(隔绝空气加热)可以得到很多产品,例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等。而炭是植物干馏得到的产物,是比较纯净的碳的单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描写过一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他“伐薪烧炭南山中”,自产自销,依靠卖木炭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却被宫廷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极低价强行买走一车上好的木炭,“卖炭翁”在南山“伐薪烧炭”,其实就是在做木头的干馏工作,如果从科技史的角度看,这位老人可算是中国古代的化工工作者了。

有的人往往把“炭”和“碳”互相代替,这是错误的:“碳”是一种化学元素,碳广泛存在于有机体中,凡是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在表示元素时,只能用“碳”而不能用“炭”,如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氢铵等等。而表示具体的物质如木炭等时,只能用“炭”而不能用“碳”,混用“碳”和“炭”,是很多缺少化学知识的人常常出现的错误。

在人类历史上,使用木炭要比使用煤早得多。尽管我国是最早把煤作为燃料的国家,也只是到了两汉,我国才开始将煤用作燃料,到北宋末年,我国才开始大规模开采和广泛使用煤。在欧洲,公元315年才有关于煤的文字记载,比我国的文字记载晚了几百年。在还没有大规模开采和广泛使用煤的北宋早期,宋太宗只能“雪中送炭”而不可能“雪中送煤”,更不可能“雪中送电”,“雪中送油”,因为电和汽油、柴油的使用,更是近代的事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孔夫子讲“仁”,孟犬子讲“义”,通俗地说,“仁”的核心是“爱”,只有有了爱,别人有困难,才可能去帮助;“义”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该出手时就出手。”,“仁”是帮助别人的心理基础,“义”是帮助别人的具体行为。唐朝的贾岛写了一首《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在诗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位锄强扶弱,为弱势群体打抱不平的侠客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儒家的“仁”和“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经过汉化后的佛教更是把修桥补路,帮助别人的“行善”“做善事”作为教徒的一般行为准则。《水浒》中鲁智深不拘小节,喝酒吃肉,置佛门的规矩不顾,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却能“成正果”,就是因为他主持正义,肯帮助人,瑕不掩瑜,因此最后寿终正寝。雷锋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不是因为他做了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地做着平凡的事,是因为他肯帮助人,“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因此赢得大家的尊重,成了人们学习的楷模。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