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族风情 >

侗族的塔状鼓楼

文章主题:民族风情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11 21:32:09

侗族的鼓楼是底部呈四方形的殿式建筑,全用木料构成。瓦檐为多角形,飞阁重构,由下而上依次缩小,呈宝塔状,庄严雄伟。

侗族谚云:“先建鼓楼后建寨。”侗族的寨子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小寨几十户,大寨几百户。不论寨子大小,都要建鼓楼。鼓楼是侗寨政治、宗教、文化、娱乐的中心,交际聚会之地。寨老们在此商议寨中大事,歌师于此唱琵琶歌娱众,青少年在此学侗歌,听故事。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人们聚集在这里休息,谈天说地,交流信息,说唱弹奏,欢欣娱乐。逢年过节,外寨有客来访,全寨老少聚集在鼓楼和楼前的石板坪上,对唱大歌和双歌,比赛芦笙,踩堂“多耶”,玩龙,舞狮,演侗戏。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鼓楼还陈列有书刊资料,供人们学知识、学科技、掌握新的信息。因此,鼓楼有“侗寨的灵魂”和“侗寨的心脏”之别称。

侗族的塔状鼓楼

鼓楼源于“罗汉堂”(侗族称后生为罗汉)、“聚堂”,有悠久的历史。明代邝露《赤雅》记载罗汉楼:“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红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麟矣。男子歌唱饮啖,夜归攀缘宿其上,以此自豪。”

清代李宗昉《黔记》记载聚堂:“邻近诸寨共于高坦处造一楼,高数层,名聚堂。”鼓楼建于寨中央(大寨除中央外还在数处建鼓楼),周围层层分布着一排排干栏式民居,如众星拱月。鼓楼下像亭而上似塔。下部用八根柱子竖起,内外柱各四根,内柱为主柱,用合拖的大杉木直顶楼梁;外柱为副柱,坐落在内柱同一方位,支撑层层亭檐;上部为重檐斗拱。楼体一般为四角型、六角型(八角型的也有,但不多),楼层一般为五、七、九层,也有十一乃至十七层的(层数为奇数)。

下层为正方厅堂,一般二至三丈见方,也有六七丈见方的。厅侧架一只牛皮大法鼓,厅中央石砌一大火塘,四壁镶板和栏杆,设座位,一般可容一二百人乃至五六百人聚会。楼高一般10至15米,也有高达37米的。每层都有飞檐,如展翅欲飞的大鸟。从上往下层层叠压,自下而上又层层缩小,使整个建筑显得既稳又巧。

屋顶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两种。庑殿式基本上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组成。攒尖有花格棂窗或鳞状斗拱。顶端覆以葫芦形宝顶,直刺苍穹。楼前有青石板或鹅卵石铺设的岩坪,称“芦笙坪”或“鼓楼坪”,侗家人于此赛芦笙、多耶、腊也。有的岩坪连着戏台,于此观赏侗戏。

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的马胖鼓楼最为著名,它高达20余米,九层飞檐重叠而上,凌空欲飞。檐下绘画精美的民族图案,楼内四根两人合抱大柱,正厅板壁上有一幅幅美丽的侗乡风光画图。整座建筑全用杉木安榫接合,结构严密,气魄雄伟。龙胜各族自治县龙坪鼓楼,红军长征过此,特务放火烧侗寨,周恩来同志指挥红军救火,保全了鼓楼和楼后大量干栏楼。侗家称为“红军楼。”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