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皇坟嘴和海龙囤简介

文章主题:名胜古迹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6-08 23:18:36

在贵州遵义市10公里外的遵义县龙坪区永安乡,有一处俗称皇坟嘴的地方。这是一片宏大的古土司墓地,墓主均属杨姓。这杨姓土司的声威,在古代中国西南边陲是举足轻重的。

播州治属杨姓土司势力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乾符三年(公元1876年)杨端入播州的时代。杨端虽为汉族人氏,但入播后即和当地少数民族生死相与,世代相袭,因此,杨家子孙成为播州历数朝而不衰的土皇帝。至宋代,杨端的第13代孙杨粲,于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或1204年),在播州世袭安抚使,当政长达40余年。

皇坟嘴

据《遵义府志》所载:杨粲当年对内“不事苛求”,对外“抗击金兵”,故“功在国家”、“德被生民”。因此,黔北土民对杨粲就像国人对历史上的唐宗宋祖那么推崇,俗称杨粲墓为“皇坟”,把土司墓地当帝王之陵。

“皇坟”杨桑墓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顶有名为“营盘”的古代军事碉堡。此墓修建于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历时11年而成。墓地总面积64平方米,分南北两墓室并列。墓室有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杨粲棺床置放在四角垫有圆雕龙柱之间,墓底深埋铜鼓一面。墓中有28尊武士、文官、宫女、力士等陶涌,多数高近两米。武士、力士陶涌勇武如生,两眼圆睁,粗壮有力;文官、宫女陶俑宽袍大袖,潇洒构谨。

墓墙上有引人注目的《贡使图》壁画,画中进贡者赤脚裸胸、卷发跌足、朴质沉鸷,是一幅黔地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图卷,再现着历史上播州地区的民族关系史。墓壁还雕刻有花草禽兽,线条流畅,生意盎然。尤其是“双狮戏球”、“凤穿葡萄”、“野鹿 芝”、“侍女护门”等美术精品,或为壁画,或成浮雕,或壁画与雕刻相间,堪称宋代艺术杰作。

这杨粲墓的气派还真不亚于帝王陵园,无怪乎当地称之为皇坟。墓顶筑有军事碉堡“营盘”,显示墓主先前的身份和显赫武功,墓室用铜鼓镇墓,为中原内地陵墓所罕见,保留着黔地少数民族尊崇铜鼓的习俗。

离皇坟嘴不远,即在遵义市15公里处,有一组播州杨氏的古墓葬群,杨粟的后代杨文、杨升、杨纲、杨爱等均有墓存其间。自宋至明,这些杨氏土司代代世袭统治播州,死后都重葬在这里。这片土司墓群,规模宏大,可与中央帝王陵园一比高低,颇有研究杨氏家族作为世袭土司统治播州的历史考古价值,是土司制度在古播州的历史见证。

在遵义县西北40公里的龙岩山上,有海龙囤,是古播州杨姓土司的最大军事据点。海龙囤地处蜀黔交通要道,是一处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山壁四面徒绝,左右环溪,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70年代),杨应龙继先祖遗业盘踞播州为大上司,官职为统领川黔的宣慰使。据史书记载,杨应龙“性雄猜,阻兵嗜杀。”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9年),骄横跋扈的杨应龙“置关据险,结苗人,”反中央王朝,攻入桂、黔、湘数十屯堡城镇。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王朝发数省兵力20余万之众,分八道破重关以进,杨应龙据海龙囤对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播之役”。经恶战,应龙终以寡不敌众而败北,即杀妻妾后自焚而亡。

杨氏土司,自唐代杨端入播创业始,至明万历年间终为中央集团官兵所灭,在古播州历经七百余年的世袭地方统治,是土司制度在封建王朝边陲民族地区存留时间最长的一例。海龙囤的土城、敌楼、卡门、碑刻至今犹存,是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其间有杨应龙反叛中央王朝后,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立的“示禁碑”,为研究中国西南边睡土司制度的重要文物之一。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