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哲学思想 >

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分化和发展

文章主题:哲学思想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8-17 14:05:06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正是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后来的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

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不仅同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家之间的斗争。如"孙氏之儒"的荀子,视"子张之儒"为"贱儒",说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生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突出。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发展为仁政学说。在哲学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点,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他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义、礼、智根源于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在同其他学派的斗争中,孟子主要是"距杨墨",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则继承了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强调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他提出性恶说,强调对人的天性加工改造的重要性。荀子对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各派以及儒家内部各派都进行过批判。

孟、荀是先秦两派儒家的代表,他们各自从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了孔子思想。

在孟、荀之外,战国还有一些儒家学者,解释《周易》,作成《易传》。《易传》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之中,变易的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易传》的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其理论思维水平很高。

儒家思想由于孟、荀、《易传》作者和其他派别代表人物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