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哲学思想 >

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是谁提出的

文章主题:哲学思想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6-26 12:30:49

“不朽”一词由来已久,本义是指物体永不腐烂,引申为永不衰老。春秋末年,在叔孙豹与范宣子关于什么是“死而不朽”的一场对论中,叔孙豹的“三不朽”之说占了上风,并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关于“不朽”的不刊之论。叔孙豹的“三不朽”,即指立德、立言、立功。

三不朽

叔孙豹又称穆叔、豹、叔孙穆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先知,杰出的外交活动家。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春,叔孙豹到了晋国,晋国的中军佐范宣子迎接他,范宣子问他,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叔孙豹没有回答。范宣子心想,自己的范氏家族世代为官受禄,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于是就接着问:“昔日我的先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这算不算是‘死而不朽’呢?”

叔孙豹回答说:“据我所闻,这叫做世禄,称不上是不朽。我们鲁国的先大夫臧文仲,死后,其言立,这才是死而不朽!”他接着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这叫做三不朽。至于说保持家世,守住宗庙,世世祭祀不断,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如此,俸禄大的,不能说是‘不朽’。”

叔孙豹属儒家学派,范宣子则为法家代表人物。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向来就有不同的见解。“德政”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政治主张。《论语•为政》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人以礼,有耻且格。”认为靠政治与刑法来治理国家,老百姓只求免受刑罚,心中并无耻辱的感觉;如果用道德和礼制来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既有耻辱感,又能从内心认同并归顺统治者。所以叔孙豹在与范宣子对论中说“大上有立德”。

在礼教盛行的时代,许多人将自己每天所做的事分别善恶进行登记,以考查自己的功过,称为“功过格”。一些从事道行或道行修养的人,特别警惕自己每天做事或思想中的善恶,常常用功过格来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检验。所以叔孙豹在对论中说“其次有立功”。

在儒家思想理论中,诚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认为人若是言而无信,就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有能耐,就如同大车无辊(古代大车辕前与横木衔接的关键部位),小车无轨(古代车辕与车的衡木之间相连接的关键),怎么可以行驶呢?“言必信,行必果”,所以叔孙豹在“其次有立功”后便是“其次有立言”。

自叔孙豹的“三不朽”论之后,死而不朽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如今应该解读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一些言论有利于治国安民并成为至理名言,死后人民永远铭记他,他的事迹和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他的名字就能够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