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哲学思想 >

印度佛教哲学发展历程(2)

文章主题:哲学思想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27 21:55:27

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被岸世界为标榜,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认为它们是小乘佛教。”大乘”意思就是。伟大的车辆”或“在大道行进的事业”,能运送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

而“小乘”就是指只能运载一人的车辆或仅能容许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比较而言,小乘佛教过于拘泥于释边牟尼的教法,对佛陀的言教采取固定化的解释。在事物现象存在的真实性方面,小乘因肯定佛法的实在性,多主张“我空法有”,即否认人的生命中有不变的实体存在,但不否认宇宙万象的客观存在。

大乘佛教对释边牟尼所传教义,采取了随机解释、自由发挥的做法,主张人法皆空,人和宇宙万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永恒实体。客观事物都是由原因和条件和合而成的,因而就其存在本身而言就是空。大乘佛教思想达到了宗教理论思维的高峰,基本上标志着印度佛教哲学思想的完成和终结。

4.密教时期

大约公元7世纪至公元12世纪是密教时期。由于大乘佛教倾向于理论论证,难以为一般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佛教为了争取更大影响,使采用了印度教的方法,使佛教和印度教以及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为密教。密教以咒术、仪礼、粗俗信仰为特征,哲学思想十分贫乏。它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六大”缘起说。密教宣传宇宙的本体和现象合二为一,两者都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构成,宇宙万有都是“六大法身”的显现,而“六大法身”就是佛的真身,也就是说,宇宙万有都是佛的产物。印度佛教哲学最后就以这种极度的神秘主义说教,宣告了它的历史终结。此后,世界佛教的中心东移至中国。

汉魏晋南北朝阶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整个三国两晋时期,佛教的传播活动主要是翻译印度佛经。当时佛经翻译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掸学,一是以支诚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前者偏重于宗教修持,强调默坐专念;后者偏重于教义的研究和宣传,以论证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由于历史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当时表达佛教哲学的主要方法是“格义”。

所谓“格义”,就是用中国固有哲学的概念、词汇和观念来比附和解释印度佛教经典及其思想,因此,这一时期便形成了“格义”式的佛教哲学。随着大乘船若学在魏晋时期的盛行,对般若学的“格义”还形成了所谓的“六家七宗”等不同派别。这些派别的思想实际上是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派别的变相,所阐释的义理并不完全符合印度大乘佛教的正统观点,但这一时期佛教哲学的发展也正体现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预示了中国佛教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