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特色的川剧发展史及其艺术特色

文章主题:传统艺术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0-04 21:43:29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它流行于四川各地和邻省地区,深得人们的喜爱。

在明代,川剧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剧种就已经出现。著名学者和诗人杨升庵在编写剧本、选择表演形式和丰富唱腔等方面,为川剧的兴起作出了贡献。但在明末清初的长期动乱中,川剧的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有资料显示,唐宪宗元和元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当时,时任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的刘辟是个大贪官,他在蜀中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当地的优人(戏曲演员)便将刘辟的作为编成戏剧--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准备通过此来为民疾呼。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准确地说,川剧的正式形成是在清朝中期。因为在明朝末年,各省移民大量进入四川。随着移民的到来,江西的戈阳腔、江苏的昆山腔、安徽的徽调、湖北的汉调、汉中的二黄、山(西)陕(西)的秦腔等剧种也传入四川,和四川民间的花灯戏同时流行各地。由于各剧种的艺人经常同台演出,彼此交流技艺,于是一种具有共同风格的新剧种一一川剧就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产生了。

川剧有昆曲、高腔、弹戏、朗琴和灯戏五种声腔,各种声腔都用四川地方语言演唱,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闲四川方言道白、念唱的川剧,通俗易懂、风趣诙谐,词汇丰富优美,文学性很强;川剧的表演生动,唱腔美妙,富有浓郁的乡上气息。

传统川剧的品种、剧目繁多,流传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仅现存的文字剧目就多达1700个;在品种方面,有历史戏、时装戏、文戏、武戏、文武兼备戏、喜剧、悲剧、正剧、闹剧、悲喜剧等。

以写意为主的川剧表演,其待点是:虚实结合、以神传形、神形兼备。川剧的各行当部有一套唱、做、念、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朱五法的表演程式,还有手、脚、腰、腿各种基本功,如文功、武功、水袖、手绢、折子等都各有套路。川剧的“变脸”、“踢眼”等特技与剧情、人物紧密结合,使剧情发展曲折有趣,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剧情生动、感人而引人入胜。

过去在巴蜀各地,城乡百姓都爱看川剧,有人为看戏愿走几十里路,愿站几个钟头。文人雅士也喜好川剧,他们整理剧目或创编剧本,如著名的川剧作家黄吉安等。在四川,每逢香会、庙会时都要演川剧,在众多会馆、行帮中唱川剧;肩钱人家的寿庆、婚丧仪式中也离不开川剧。在民间的祈雨、除凶煞等活动中,也要请川戏班子来唱“打叉戏”。长期的演出实践,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川剧艺术家,如著名的“戏状元”岳春、“戏圣”康芒林等。

新中国成立后,川剧艺术更是蜚声海内外。川剧团多次到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昆明等城市演出,获得各界人士高度赞赏。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