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的彩塑艺术简介

文章主题:传统艺术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9-14 21:40:11

双林寺,位于晋中盆地平遥县城西南7公里处的桥头村,距省城太原97公里。因为汉代至北魏曾在这里设置中都邑,所以最初叫中都寺。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即在释迦牟尼逝世的地方,四周各有两棵大树,俗称“双林”,故自北宋以来,中都寺又改称双林寺,一直沿用至今。

双林寺的彩塑艺术,颇为突出。各殿的大小塑像累计2052尊,保存完好的有1566尊,大的丈余,小的尺许,浮雕、圆雕相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塑像绝大多数是我国佛教艺术走向世俗化后的作品。古代的民间匠师创作这些艺术品时,努力冲破佛教“仪轨”的束缚,大胆从生活实际出发,撷取生活中真人的形象,绘形绘色地予以表现,使塑像既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又具有可亲可敬的人性,每个殿宇里的一组塑像恰似一幅世俗生活图,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彩塑被专家誉为宗教艺术世俗化的代表作。

人们一进双林寺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廊檐下的四尊金刚像。他们手执兵器,雄健威武,造型十分生动,表现出了占代武士力大无比,跃跃欲试的英勇气概。天王殿内主像天王,衣服和腰带紧箍在浑身是劲的躯体上,仿佛稍一用劲,衣带就会崩裂,塑造手法如此夸张逼真,以至令游人也为他担心了。四大天王、八大菩萨护卫于四周,尤其是四尊天王,性格鲜明,刻划浪漫,他们手中分别执有宝剑、琵琶、伞和蛇,暗示着能把握风调雨顺,用象征性手法表达了人民祈求丰收、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释迦殿内塑有释迦牟尼本行故事,由白象投胎,降生人间,学文习武,遍访名师,历经苦行到菩提成佛等,共计48幅。

殴内主像背后的影壁上塑有渡海观音,是明代以前塑制的,成为整个彩塑中的精品。其内容是表现十六罗汉护持观音普渡苦海。你看观音上体微裸,身姿秀美,侧身单腿盘坐在粉色莲瓣上,面部表情是那样端庄、坦然,表现出温文尔雅的女性风度。背后是波澜起伏的蔚蓝色海水,周围有十大高僧护送,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保驾,情调清新,色彩强烈,给人以美感。它的高超之处在于把观音的形象作为重点,把罗汉和海水作为衬托的背景,达到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整体看来观音的形象文静沉稳。但是,由于背景有起伏的波浪和飘飞的彩带,这就化静为动,寓静于动了,由此可见民间艺术家的构思何等精当。

大雄宝殿内塑有三世佛、二弟子、二金刚和协侍菩萨,殿墙壁画《礼佛图》为明代作品。娘娘殿内塑有王尊女性及侍者。

罗汉殿内的十八罗汉,塑造于宋代,是双林寺彩塑艺术的精品,技法上突破了佛教常规的限制,更接近人间生活的真实。十八罗汉不仅年龄、形貌不同,而且个性鲜明,呼之欲出,有的善辩,有的纯真,有的直率,有的清高,有的老于世故,沉着耐心,有的则心气浮躁,傲慢自信。“病罗汉”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两个艺术形象,他们相互扶持而入,趑趄摇摆,欲进不前,既表现出了“病”态,又反映了到达殿堂之后内心的宽慰。“哑罗汉”怒目圆睁、双唇闭合,冷眼凝视着人间,似乎看到人世间许多不平而无法述说,只能从饱含深情的眼睛里流露。这些罗汉形神兼备,夸饰有节,使人有视其形如闻其声,看其面如见其心的感觉。无怪乎中外艺术家称誉为“神品”、“彩塑艺术的宝库”。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