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权贵阶级的改革积极性最低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0 11:59:31

古今中外的改革与革命的基本目的,无非是“均贫富,等贵贱”,即努力消灭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实现社会平等。或者说是利益格局调整,重新洗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封建化改革,“食有劳而禄有功”与“因能而授官”是两大基本内容。其后,历代改革也大都以此为主,包括辽、金、夏等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也如此,清末的民主化改革更是如此。可以说,权贵阶级是古今中外革命与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对象,区别只是自己主动改革,还是被动让别人来革命。清时史学家王鸣盛在评论“永贞革新”时说: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宦官、跋扈之强藩。观《家录》,叔文实以欲夺阉人之兵柄,犯其深忌。

这就注定了权贵阶级的改革积极性天然最差,只有少数精英可能超脱私利的束缚。“戊戌变法”前夕,光绪向慈禧作最后请示,长跪两小时。听完汇报,她明确要求:

“你的新政只要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第一族的权利,我就不反对。”改革一实施,大批贵族觉得“满洲第一族的权利”受到损失,立即疯狂反对,慈禧果然果断地扼杀。

关于张居正的“一条鞭税法”与雇佣兵制改革,芬纳评论:二者都是对旧制度明显瓦解的反应,但二者都没有实现既定目标,因为政府背后缺乏改革动力。官员们根本不允许皇帝推行这些政策,他们自身既不愿也不可能推行这些新政策。官员们的目标只是平静地生活。他们理想中的国家就是政治稳定,国内太平。

当然这种稳定与太平是表面的,暂时的,甚至虚假的,正如孟德斯鸠所揭露:“这种稳定并不是太平,它只是缄默而已”。自己欠利时,闹着改革甚至革命,摇身一变成得利者,马上反对改革与革命,妄图将诸种不公钢铸铁打,千秋万代保持下去,别人能不“仇官”、“仇富”吗?

帝王要改革,直接影响他们的饭碗,他们会有舍小家保大家的高风亮节吗?王莽篡汉,如此“大逆不道”的改革,居然得到朝野一致支持。然而,王莽推行均分土地、解放奴隶和更换钱币等改革,一触及切身利益,便都纷纷起兵造反了。据统计,当时反王莽的义军首领中,普通百姓仅占29%,豪强大姓占72%,说明反对者主要是社会上层。

外国同样如此。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改革,如取消贵族一入伍就当军官的旧制度,而按新规定他们也得先当普通士兵,逐级升迁;又如规定地主贵族只能把土地和其他不动产传给一个儿子,其余子女只能分得金钱等动产,迫使他们自谋其食。受这一系列改革影响的贵族便聚集在太子阿列克塞周围,成为“太子帮”,公开反对改革,与彼得一世矛盾日益尖锐。阿列克塞竟然与奥地利宫廷勾结,阴谋政变。

彼得一世只得将阿列克塞皇位继承人的资格取消,令他出家当牧师。阿列克塞又叛逃至奥地利,彼得一世将他引渡回来,通过特别法庭判处死刑,并将皇位继承人制度改为自由选择。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