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失去首都地位的长安地位降低了吗?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8-04 19:18:30

公元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的首都地位丧失,被降为“佑国军”,从此失去天下政治中心的地位。

长安虽不再成为建都极选之地,可依然是名山耸峙,大川环流,原隰沃野,城池坚固,纵不能雄于天下,仍不失为控遏西北、西南的形胜之地。因此,五代君主无不倾力经营长安。

朱温称帝前夕,为减少西顾之忧,遂割原隶山南西道的金、商二州(今安康、商州市)归佑国军统辖。京兆府旧领县20,这时又添加了二州11县之地,大大增强了实力。为防止同李茂贞有旧交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与岐潜通,又命“才力兼人”、“临事有权变”的爱将王重师徙镇佑国军。王重师“数年治戎卹民,颇有威惠”。朱温称帝后数天,因长安为后梁长治久安所系,正式“废故西京”,改京兆府为大安府。开平三年(909年),在一场战乱后,又改佑国军为永平军。

长安在五代仍具有特殊的地位,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同光元年(923年)灭梁之后,又立即诏令复永平军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以后还规定,长安在全国的地位仅次于洛阳而在其它诸都、府之上。这些虽只具象征性意义,却也表明长安至少为国家在西部地区的权力中心。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罢西京置晋昌军,原西京留守改为节度观察使。但同时又重申长安“依旧为京兆府”,并“列在七府之上”。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改晋昌军为永兴军;这只是汉革晋命后的忌讳性易名,同长安在国家的地位无涉。

五代诸帝对长安的军政长官的任命极为重视,一般都遣派富有才力的亲信大臣充任。自王重师始,刘捍(909年)、刘郡(909年)、康怀英(913年)、张筠(918年)、张饶(925年)、索自通(928年)、王思同(930年)、李从珂(93土年)、安重霸(934年)、李周(935年)、安审琦(938年)、桑维翰(942年)、赵莹(943年)、赵在礼(946年)、刘铢(947年)、赵匡赞(948年)、赵思绾(948年)、郭从义(949年)、李洪信(951年)、翟光邺(951年)、王仁镐(95土年)、刘词(954年)、王彦超(956年)、李洪义(959年)等20余人相继任长安节度使或西京留守。

上述这些人中,除个别人(如赵思绾)为叛将出身,绝大多数或为天子故旧、元从亲军,或为君王爱子、皇亲国戚,或为数秉朝政的元老重臣,或为忠勇器度超群的一代良将。这些肩负一方重任的封疆大臣,一般都能尽忠朝廷,像后梁刘捍、后唐王思同等因不与反叛者为伍,在保卫长安的战事中以身殉职。

所以失去国都地位的长安,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生活中,依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到宋初,赵匡胤曾有迁都长安之议。事虽未行,却反映了长安在统治者心目中的重要。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