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旗人是一个怎样的奇生族群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4 17:48:44

八旗入关后,清朝廷对八旗实施恩养政策,那就是所有编入八旗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从生下以后,一直到死,可以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而由国家包养起来,月月领取钱粮。这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从而在清代形成了个特权阶层。

清代旗人

清入关前,八旗估计有八十多万人,可见数量不少(数字是否可信,有待讨论)。据说到所谓“乾隆盛世”以后的道光末年已达到四百多万。这固然说明八旗人丁兴旺,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他们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多么沉重的负担!

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阶层,不从事任何物质生产,不从事任何社会财富的积累活动,而只是无穷无尽地消耗社会财富剥削八旗之外的人民,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清朝廷也感到负担太重了,便于乾隆七年(1742年),搞了一个出旗制。盛世乾隆帝下旨,清查八旗汉军,强迫他们出旗为民,改归原籍或移居外省,以减轻京八旗的经济压力。尽管如此,八旗人数并未见有所减少。

恩养八旗制度给旗籍者带来无穷尽恩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圣主始料不及的弊病、腐化、腐朽,从而彻底毁掉了八旗。

远在清初,就有有识之士上奏清帝:如欲保持八旗的骁勇战斗力,就应该把八旗调回东北,在艰苦的环境里生息。然而清帝拒绝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高见,相反却把世代繁衍生息在北京的汉、回等人民从内城全部驱出,断绝人民生活出路,将一座元、明时代就为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北京城变成八旗大兵营。

此时称八旗为“兵”,已是言过其实了。因为作为“兵”的八旗,从物质贫匮的关外一进入繁华富裕的中原,很快就腐朽了。征讨吴三桂以后,能够起到“兵”的作用的,已不是八旗,而是用汉人编制起来的六十万绿营兵(绿营是以绿旗为标志,所以叫绿营)。据《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清朝的绿营〉一文介绍,绿营兵额常保持在六十万左右时,八旗兵额实数约二十万人,两者加起来恰为前面《文史资料选编》提供的八十万人之数。(此“二十万”的数字应该比前文的“八十万”可信程度更高一些。)也有学者在〈历史档案》上撰文讲,入关时八旗不过八九万人,其中非战斗员的包衣占绝大多数,八旗中能够掌握精良武器的火器营,也是汉人组成。乾隆对此不放心,于是在二十八年(1773年)又建满八旗的外火器营。

八旗被恩养,生活不操心,打仗不费心,无所事事,过着优裕的的寄生生活。从而在屮国词典上留下了“八旗子弟”这一贬义词,是谓花天酒地、提笼架鸟、腐败无能的代名词。

腐朽的八旗制度是随着落后的清王朝一起灭亡的。辛亥革命使被八旗制度桎梏的汉、满、蒙人民获得了自由,获得了与各族人民平等的劳动权利、生活权利。只有从那时候起,满族才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民族大家庭里。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