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纪年方法

文章主题:天文历法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9-01 09:13:04

人们生活的历史长河,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我们在探讨问题时,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因素。在阅读古书时,会经常遇到这方面的问题。空间问题则属于古代地理知识的范畴,在这里简略谈一谈古人记录和表达时间的一些常识。

我国古代基本上有两种纪年法。汉武帝以前,是按照国君在位的年次纪年。新国君即位,就以这个国君名称纪年,比如周平王即位,就记作周平王元年,第二年就记作周平王二年,依次记下去,直到旧君去位,新的国君出现为止。新的国君即位,以同样的方法记下去。

有一个常识应该了解,就是我们常见的《春秋》系统的书(包括《左传》、《公羊传》、《毂梁传》),都是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次编纂的,故所有的年代都指鲁国国君而言,比如《曹刿论战》一文开头一句说:“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庄公,指的是鲁庄公,而不是别的什么庄公。掌握这些常识,又怎样知道公元上的年代呢?这就需要去查阅历史年代对照表,按照朝代次序一查,便一目了然。

第二种纪年法是用年号纪年。次序是按照元年、二年、三年的次序,不换年号则依次记下去,如果更换年号则重新记起。比如汉武帝太初元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宋神宗元丰三年等。

这种纪年方式是先指出在位君主的谥号或庙号,如汉武帝、唐玄宗、宋神宗等。有时年号很明确,又为人所熟悉,不必要再特别指出谥号或庙号,这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们根据年号,按照朝代顺序,一查历史年代对照表,就知道相应的公元年代。

除这两种最常见的纪年法之外,战国时,有的天文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的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这两种纪年法比较复杂,但因为司马光《资治通鉴》采用的便是这种纪年法,故我们有简单了解的必要。岁星纪年法不常见,只是在先秦典籍中偶然见到。但太岁纪年法则经常被史学家和历法家采用。其实,太岁纪年法就是干支纪年法的变形,但因为这种纪年法使用的汉字多而且复杂,不可能讹误,因此也有其长处。

另外,我们知道,所谓的“干支”不但可以纪年而且可以纪月、纪日、纪时。“干”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十二地支,也称作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因此六十便一循环,称作花甲子。而太岁纪年法只要懂得干支纪年法,再明白太岁纪年法中岁阳和太岁年名与干支的对应关系,便可以懂得其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