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是如何铸造的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1 14:05:28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造型雄伟,花纹华丽,腹部铸有蟠龙纹和饕餮纹,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

在几千年前,科学技术还很落后,人们 是如何铸造“司母戌”大方鼎的呢?

经有关专家分析研究,司母戊鼎仍然是用传统的浑铸法整体铸造出来的。铸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后翻范,范分腹范、顶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后,组合成铸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与整个铸型连为一体的。其中三个鼎足作为浇铸时的浇铸口,一个鼎足作为排气口。铸造时,将大型熔炉置于铸型鼎足的外侧,当熔炉中的青铜熔化之后,将铜汁从三个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铸型里灌注,待鼎身铸好后,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浇注鼎耳。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朝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结合大方鼎的历史内涵,学者唐兰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司母戊”应该改称为“后母戊”。多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支持这个提法,也有少数学者还坚持“司母戊”的意见。但主张“后母戊”的已占主流。国家博物馆应当尊重不同的意见,但也应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重新对大方鼎定名。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