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医学校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1-19 18:04:34

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设立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隋朝创立了太医署,主要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

隋朝的太医署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其规模不大,设置不全,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

唐高祖武德七年,在长安建立了唐太医署。唐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大部分组成,与现在医学院校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相类似。

唐太医署由皇家直属,设太医令2人,是太医署的最高行政官员,相当于现在医学院校的校长职务;还设立太医丞2人,他们作为太医令的助手。太医丞手下则有医监4人,医正8人。以上18人都是太医署的行政长官。

太医署分医学部和药学部,医学又分四大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和咒禁科。四科之中,医科最大,总共有164人。其中医师20人,医工100人,医生40人,典药2人,医博士1人,医助教1人。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专业学习。学生都由太医署中的博士、助教教课。

针科共有师生员工62人,其中博士1人,助教1人,针师10人,针工30人,学生20人。针科学生先学医学基础理论,然后重点学习针灸专科。

按摩科共有师生员工36人,其中博土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学生15人,以学习按摩专门技术为主。咒禁科共有师生员工21人,其中博士1人、咒禁师2人,咒禁工8人,学生10人,主要学习道禁和佛教中的五禁。但该专业人数最少,影响最小。

太医署规定学生除了入学考试以外,月、季、年都有考试。对于学习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考试成绩优良的,予以奖励,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并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才。

太医署中,“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对于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师资队伍的质量,也保证了整个医学校的教育质量。

药学部虽然没有医学部大,但也有一定规模。药学部包括“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药学部还设有药园,所以当时不仅从理论上,还通过实践培养药学专门人才。

唐太医署为当时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才,以后历代都设立类似唐太医署的医学校。宋代,把医学校划归国子监管理。国子监是当时主管教育的高级领导机构。宋代医学校的规模也有了扩大。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医学校都与唐太医署相类似,改变不大。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