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早期的货币,铜钱方孔的由来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1-18 22:22:23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最初曾使用过牲畜作为货币,在彝族的古籍中就有“四羊换一牛”的比值记载,他们表示货币概念的“则糜”,原义泛指牛羊,即牲畜的概称。周代青铜器铭文中还有“匹马束丝”以易奴隶的记载,即其明证。

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贝以朋为计算单位,一朋贝就是一条项链所用贝壳的数目。西周交通不发达,贝壳不易得,还常用铜来仿制,于是出现了铜贝、铜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此外,也有以石、骨、玉、蚌制作的仿贝,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充当着货币。由于贝曾被用作古钱币,因此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都从贝,如货、财、赋、贵、贱等。

此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都从贝,如货、财、赋、贵、贱等。

到了周代,生产中大量使用铁器,生产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大概在春秋时期金属铸币开始流行,据《国语•周语》记载“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铸大钱”。

我国铸币开始时有圆形、方形、刀形、铲形等样式,后来一般都采用圆形。这也是今天我国把货币的基本单位叫“圆”(简化字为“元”)的由来。

我国古代铜钱不论大小,其形状一般都是外圆内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铜钱造成这种形状,主要是由于当时制造铜钱的方法决定的。

古代铸币的时候,先把铜熔化,然后注入模中,由于古代铸币技术的限制,钱的边缘总有许多毛刺,既不美观又不方便使用。然而要去掉这些毛刺,必须靠锉刀加工,一次不能只锉一个,必须把钱串起来锉才省时省工,而要把钱串起来,钱中间则必须留有一孔。

但是如果当中的孔是圆的,铜钱就会来回转动,不好锉。因此,工匠们就把当中的孔做成方形的,把钱穿在方形棍上,钱就不会转动了。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古代的铜钱才在中部留有方孔。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