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的人口变化情况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1-08 22:00:31

蒙元时期,随着蒙古军的西征,蒙古族和一些来自中原的汉族人民迁入西北。刘郁《西使记》载,13世纪中叶,今新疆乌伦古河西北“多汉民,有二麦黍谷”,今霍城县西的阿里麻里城汉人尤多,“回纥与汉民杂居”,城北有铁木尔忏察关,“守关者皆汉民,”城南赤木儿城,“居民多并、汾州人”。

当时西域各城如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哈喇火州(今吐鲁番市东南)、撒马尔干(今撒马尔罕)、塔拉恩城(今江布尔城)都有汉人充当工匠、伎乐和民。此外蒙元在征伐金宋时,曾将俘掠来的汉人安置于今陕、甘、宁一带,或为家奴,或为屯农。平南宋后,大批编入新附军队的南宋军人又被迁往陕甘宁边区屯田。其总数尚不可知,据文献所载,估计军人连同家属约有6-7万人。

明代强盛时期的疆域到达河西走廊的西端,为防御来自蒙古高原和西域的周边民族力量的东侵,明在河陇设立了大量的卫所。其中,设于今宁夏境内的5个卫所,在明中期约有军士2.3万人,与家属合计约近7万人。在甘肃境内的卫所估计约有军人3.5万人,连家属共10万人左右。这些人,大部分都来自新迁入的移民。

明末清初,游牧在天山北路的蒙古准噶尔部强盛,控制了西北和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清军对准噶尔部的进攻展开反击,至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军平定西北。为保证在西北作战的军需供应,清政府招徕甘肃的无业贫民,在河西走廊西部进行屯田。

由于战后天山北麓已无多少人口,自乾隆年间开始在此军屯,允许屯丁家口迁入,又招募外省移民来新疆屯垦,成千上万的移民从甘肃、陕西、四川等省奔赴天山北麓。清朝罪犯原来都流放东北,自乾隆年间开始将一部分人流放乌鲁木齐等地。到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新疆共有汉族移民35万人左右,汉人占了全疆人口的一半。

但是,从同治三年(1864年)开始,新疆为阿古柏势力及沙俄占领达10余年,人亡地荒,此后清军出兵收复新疆的战争又导致新的人口损失,清前期移民垦田的成果大部丧失。1878年(光绪四年)清朝收复新疆以后,积极兴办军屯民垦。民国年间新疆省政府坚持鼓励移民垦殖,但内地人民流入不多。直到1935年自西安到新疆的公路修成,移民人数才有所增加。

清前期进入宁夏、甘肃的移民人口较多,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今甘肃省境有800万人口,宁夏有220万。回族是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甘肃东部和宁夏以及陕西。1862年(同治元年),西北回族与当地汉民大规模械斗,进而演变成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后被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残酷镇压下去,此后当地人口数量剧减。

乱后,政府重新安置参与起义的回民,导致回民居地的大变动,许多回民被迫迁到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条件较差的干旱山区。由于境内地广人稀,清末民国时期甘肃和宁夏的地方政府都组织移民垦荒。

1949年宁夏仍只有120万人,尚不及乱前水平;甘肃人口稍超过乱前,但也只有968万人。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