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5 12:22:36

明清科举的主要形式是八股文,也称八比文。比是偶的意思。《说文》说:“反从为比”,意为二人相从,两两相对之意。所以,股是对偶的意思,八股,也就是八个对偶句。

八股文的形成,始于宋而成于明,一直延续到清末。王安石改革科举,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即是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应试者按经书之意去发挥,实际上是一篇短的政论文。

八股文

明清的八股文从内容上承袭了这一特点。由于对偶有形式整齐优美、音韵和谐的特点,所以应试者在阐述经义时也常使用。如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天祥在“事君能致其身”文中说:“不为不忘沟壑之志士,则为不忘丧元之勇夫。不为杀身成仁之仁人,则为舍生取义之义士。”这类句子在宋元科举试卷中屡见不鲜,这就为明代八股文的产生在形式上开了先河。

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定乡会试文字程序,还称作五经义、四书义。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后八股文才定型,成为僵死的模式。所以说:“八股之法,实肇于宋绍兴、淳祜,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

八股文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出一句经文,种类繁多,有连章题(即两章或三四章合题)、全章题、数节题、数句题,形式上又有截上题、截下题、承上题、冒下题、半面题等数十种之多。行文时只能体会题义,依照经文大义阐述其中的义理,以圣人的口吻来阐述义理,禁止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准联系现实的政治时事,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八股文由于明代科举的提倡,吸引了很多人去苦心揣摩,嘉靖间进士茅坤选印了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钞》,他对入选的作品用八股的形式讲解,使之成了“家习而户诵”的读本,唐宋八大家也由此而得名。

八股文束缚思想,形式也很僵化呆板。

由于八股文完全失去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作用,而成为一种空洞无物的教条式的官样文章,故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