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1-28 18:37:05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特别是被称为康乾盛世的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当显著的,达到了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峰。

就从日常小事来说吧,大凡有过农村特别是江南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记得,在各地大小道路上,随处可见规模各异、由石板砌成、平整精致的石拱桥。这些桥大多是清人留下的,而且多为民间集资建成,想来花费一定不小。

清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显著的表现莫过于人口的增长,明代人口最多时大约在1.2 -1.5亿之间,经过明末的战乱,清初人口约为七八千万,到18世纪初突破了1亿,18世纪末猛增到3亿,19世纪中期更是达到了4亿多。人要活下来,总是需要吃和用的,所以人口的剧增,显著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粮食的增多,一方面得益于耕地面积的增加,清初田亩数约为5亿亩,19世纪初,增加到近8亿亩;另一方面也与农作物管理技术的提高和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关,当时不仅南方普遍种植双季稻,亩产最高时可达7石,而且北方一些地区也开始引种水稻。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于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后,迅速得到了推广与普及。

粮食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当时苏南和杭嘉湖地区,到处桑树成阴;江南的沿海之地及河南的猛县、内黄与河北的保定等地,棉田遍野。此外,烟草、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十分可观。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产粮区与经济作物区之间的分工协作。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业的繁荣。清代苏州、杭州和南京等地的丝织业,苏南的棉织业,广东、云南的矿冶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等,无论是产量还是工艺水平都较前代大有提高。比如南京的丝织业,乾隆时拥有的织机达3万多张。

不仅如此,这些产业经营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像丝织业和棉织业逐步推及全国。而区域性单一经济作物及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经济格局的出现,导致了地区乃至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挟资巨万的布商、粮商走南闯北,远贸他乡,形成了全国性的南北、东西间的粮布大流通。会馆、钱庄、票号等商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也开始兴起并发达起来。

商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的繁荣,当时有的城市规模扩大,繁华有加,而且不断兴起新兴的工商业城镇。比如苏州城郊人口达到近百万,过去的郊区也成了闹市,新兴的佛山镇店铺、作坊林立,大街小巷有600多条。

农村地区的市镇也更加发达,比如,上海县明代有市镇18个,清康熙年间增加到35个;苏州的震泽镇,元代只是一个有几十家居民的村落,明中期发展成拥有家户三匹|百家的小集镇,到乾隆年间,则已是烟火不下二三千户的大市镇了。所以当时的史书常常用“市井繁华,乡村绣错”形容康乾盛世时的社会经济。

不过在这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人口的过速增长进一步激发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吏治日渐败坏,国家行政效率不断降低等等,逐步导致了流民、游民、黑社会盛行等~系列社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相比较而言,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更快,而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又不可能让双方进行平等互利的交往,这些都为我国日后的被动挨打埋下了隐患。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