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社会百科 >

为什么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

文章主题:社会百科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8 16:39:48

长江三峡的壮丽风光令人神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描绘三峡的诗篇《早发白帝城》脍炙人口。相传,李白在被流放期间,行至夔州白帝城时,忽然传来朝廷对他的赦书。李白喜悦万分,立即乘船东下,顺水行舟,一日千里。面对两岸美丽的风光,又听到不绝于耳的猿啼之声,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全诗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表达了李白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随着这首诗的传扬,有人开始对三峡两岸“啼不住”的猿声进行了研究——为什么“两岸猿声啼不住”呢?诗人李白当时只顾高兴,大概没有对此深入考究吧。

前几年,英国科学家波尔•杰丁通过到热带丛林实地考察并用仪器测量,终于揭开了猿啼的秘密。

每天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树梢上的时候,长臂猿的早晨大合唱便打破了森林的静谧,雄猿首先领唱,几分钟后,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阳升起时才结束。早饭后,合唱继续进行。

波尔•杰丁发现,猿啼与它们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关。一般猿每隔两三年产子猿,子猿长到七八岁时,才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已经成熟的雄猿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发出求偶的啼鸣,直到邻近的雌猿闻声进入它的地盘与其结成夫妻、建立家庭为止。这个家庭还有个规矩:未成熟的小雄猿在家中不许单独啼鸣,以免招来异性。当然,“父母”不在家时,小雄猿有时也会偷偷地叫上几声。

建立家庭后的母猿,仍会不断地啼鸣,一是为了保卫家庭的地盘和维护一夫一妻制而不许别人侵犯,二是呼唤离家子猿的一种语言。两岸猿啼,原来是猿在“锐话”。

说到三峡啼猿,还有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猿声并非是在两岸啼。据郦道元《水经注》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当年李白过三峡,正是“晴初霜旦,林寒涧啸”之时,故能听到不绝于耳的猿声。

但是,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却曾写道:三峡的确多猿啼,但它们都生于南岸,而鲜见于北岸。史书中还曾记载,有人从南岸捉了猿放到北岸,猿非但不啼,还千方百计地逃回南岸去。由此可以认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应改为“南岸猿声啼不住”。

那么,为何猿声只在南岸啼呢?有人认为,三峡“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北岸巫山山脉是南北走向,正迎着北方寒风,山高林深,气温偏低,不适宜猿猴生长,所以,猿猴要逃回到南岸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