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文章主题:历史人物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1 12:37:16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祖辈为宋国贵族,在孔子前几世时没落。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是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亡故,母亲颜征在携其移居曲阜阙里。孔子15岁时立志做学问。再年长一些时,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工作。他虚心好学,有过无数位老师,相传他曾向老子问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弹琴。由于勤奋好学,孔子30多岁的时候,已经博学多才,成为有名的学者,开始在阙里收徒授业,开私人办学的先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学”与“思”的结合,讲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来到了齐国。在齐国,他做了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到齐国的第二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的主张,得到了齐景公的赞赏,他准备重用孔子,结果因齐相晏婴阻挠,最终作罢。孔子随后回到鲁国,继续授徒讲学。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被提为司空、大司寇,辅佐国事。

为了提高国君的威望,孔子力主削弱三桓(鲁桓公的三个孙子),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矛盾激化。不久,齐国送来名马美女,鲁国君臣欣然接受,终日沉迷不已。孔子失望之余,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遍游诸国,只为了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然而终无所遇。其间,他曾被卫国国君质疑;遭遇过贵族叛乱;出陈国时被楚人围困,绝粮七日。在游历十余年后,鲁国季康子听从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把孔子从卫国接了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尊为“国老”,然而在政治上仍不被重用。孔子不再求仕,潜心整理古籍文献,培养弟子。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尤其喜《易》,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孔子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

这一年,鲁国郊区出现麒麟,结果被村人打死,孔子认为是不祥之兆,停止了对《春秋》的修撰,悲痛不已。72岁时,门生仲由在卫国死难,孔子悲伤难抑。翌年,寝疾七日,不愈而卒。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