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西湖生清响的张春水--张炎(2)

文章主题:历史人物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23 18:46:36

这词的最后两句是第四层,诗人用了两个著名的典故来写春水。一是晋代的王羲之,曾与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谢安等四十一人游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并写下了《兰亭集序》,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用来比拟诗人和朋友们在郊野饮酒吟诗的乐事。二是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在桃花溪边遇仙女故事(刘义庆《幽明录》)。唐人曹唐诗曰:“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寄寓着物是人非的感慨。这一层是写历史和神话中著名的“春水”。

春水是春天的象征。在张炎之前,许多诗人都接触过这一题材,并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唐人的,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自居易《忆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宋人的,如“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池春水绿于苔,水上花枝间竹开”(王安国《池上春日》)。“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尽管佳句如林,美不胜收,但总的看来,它们大多数只是诗词中的一个画面,一个背景,一个组成部分。把春水作为词中的主要描写对象,作为主题来歌咏的名篇并不多见。张炎的这首词的突出之处就是把春水作为词的主题、中心和重点来处理的,而且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思有独到之处。作者从春水的全局出发,居高临下,采用多侧面取景的手法,把许多分散镜头有选择地组织到统一画面中来,突出了春水的形象与特点,反映了词人对春水,对春天美好而亲切的情感。二是观察的细致人微,下字的精工巧妙。四种春水是对春天的高度概括,而对每一种春水又都作了细致的刻画(如“波暖绿粼粼”,“鱼没浪痕圆”,“柳荫撑出扁舟小”等句),把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具体的描绘完善结合在一起,所以宋代著名词人周密说此词“赋春水如画”(《词林纪事》)。三是张炎论词,主张“清空”,反对“质实”。所谓“清空”,就是清畅爽健。表现在用典上,则要求做到“融化不涩”,“用事不为事使”(《词源•用词》)。“春水词”所用谢灵运《登池上楼》、王羲之《兰亭集序》,刘义庆《幽明录》三典,都能融化无迹,贴切词意,甚至读者不了解这三典的出处,也不妨碍对词的欣赏,用典真可说是出神入化。宋末爱国志士郑思肖为张炎词《山中白云词》作序时说此词“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生清响”。这高度的赞誉,说明了人们因此词而目张炎为“张春水”,是实至而名归。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