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汉语现代化的三大运动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3-19 21:14:37

中华民族汉语言标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在十九世纪末才正式形成的。当时兴起了一场“语言现代化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时语言现代化运动包括三大运动,即汉语拼音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现代化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起到普及教育、富国强兵的作用,从而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汉语拼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根据资料统计,在清末最后几十年的汉语拼音运动中,至今仍可查明的各种拼音方法就多达二十七种。但是,拼音文字毕竟还是文字,这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一出现就违背了我国语言统一问题。

后来,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所设计了几乎可以通行各省的《简字全谱》,其中囊括了几乎大部分的方言,其中,“引南归北”的主张就是他提出的。有一次,劳乃宣得到了慈禧的召见,他所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了御批。

国语运动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的标准语言,而白话文运动又提倡用日常口语所说的白话文来取代较为死板的文言文,使白话文成为正式的书面用语。三大运动各自有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三大运动的目标内在又是紧密联系的。就历史渊源的关系上,切字运动是发生最早的,之后又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确立了我国语言的标准音,这些成就都是一脉相承的。

汉语拼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但是,我国产生这场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甲午”国耻。关于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中就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人们便推行了简字运动,以追求日盛一日,国家富强的目的。其实,早在此之前,人们便已经开始了文字领域中的改革,几千年来汉字的崇高地位已经开始摇摇欲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外,还把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地割让了出去。这时,全国上下无不震惊,特别激发了在当时有进取精神的知识分子,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的谭嗣同就呼吁民众废除汉字,借用外国的拼音文字。社会各界对此纷纷响应。我国首次的汉语拼音运动,在清代就这样开展了起来。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